巴中斥资700亿打造“巴山新居” 41万户农民搬进新家
“巴山新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秦和平 记者 杜成) 青瓦白墙、斗拱飞檐、错落有致的一幢幢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小别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蜿蜒的乡村水泥路四通八达,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以前那些散落在山间的一座座孤零零、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已不见了踪影……如今走在巴山大地,随处可见如此雅致漂亮的小洋房。
据了解,自2011年9月巴中市大力实施“巴山新居”工程以来,全市已建成38个中心示范村和895个聚居点,新建11.66万户“巴山新居”,36.73万农民搬进新居,另外改(扩)建2.98万户和保护性改造0.89万户,该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让巴中之前贫困落后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根据规划,巴中计划在7到10年时间里,将斥资700余亿元,继续大力实施以商贸流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等为依托的“巴山新居”工程,分为100个片区,建设中心示范村180个、居民聚居点2380个,新建、改建和风貌改造41.39万户“巴山新居” 。
巴山换新颜 掀起“巴山新居”建设热潮
“尖尖山、弯弯路、密密林、茅草棚棚笆笆门”正在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老百姓的眼里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蓝瓦白墙的巴山新居、一条条延伸到家家户户的水泥路、生意兴隆的农家乐、充满欢声笑语的休闲广场……
平昌县委常委、副县长阙作强告诉本网记者,“巴山新居”工程以建设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是四川省继“牧民定居”和“彝家新寨”后又一重大扶贫工程,更是巴中市委、市政府“让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老百姓们早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具体行动。“巴山新居”点缀青山绿水,巴山大地因此更加美丽。
2011年6月,巴中市委书记李刚在广泛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巴中地质灾害频发、农村住居条件较差的现状,为有效避免年年遭灾年年建的循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住居条件,提出建设农村新居工程的构思。巴中市委、市政府由此提出:全市用7到10年时间建设完成41.39万户农村新居——巴山新居。
2011年9月,巴中市新村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在巴州区柳林镇正式启动,由此,一场以“巴山新居”建设为重点的全域脱贫之战在巴中大地打响,各县(区)掀起了“巴山新居”的建设热潮。
短短两年多时间,一座座新居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片片新居装点着巴中的千山万壑,巴中农村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生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打造“巴山新居”,巴山换新颜。
以前住低矮土胚房如今搬进“小别墅”
本网记者近日在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看到,一幢幢焕然一新的“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乡村水泥公路通到每家每户,公路两边安装的是太阳能节能路灯;公交车从县城开到了家门口,以前到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如今坐公交车仅需短短20分钟;每家的电线、光纤线都埋在了地下,整个村里没有“蜘蛛网”一片清爽;村委会里,图书室、健身室、社区医院、学校和公共服务中心应有尽有……这些漂亮的房屋和公共设施,与以前那些散落在山间的一座座低矮简陋的土坯房形成了强烈反差。
走进村民葛永兰的新居,楼上楼下铺上了大理石地板砖,数字电视机、冰箱、欧式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还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抽油烟机。葛永兰高兴地说:“新房子设计得很漂亮,过去修房造屋,请个木匠师傅在墙壁上划个草图就开工建设,现在的新居建设,政府派来专门的设计人员,房屋样图拿来,供我们选择,按图施工,房屋修出来跟那效果图一样漂亮。”
中岭村村民胡春玲、张正兰的新居梦也同样实现。2011年,在充分尊重她们意愿的前提下,新房采用统规统建,他们自家筹资10多万元,政府补贴2万元,建起了别墅式的巴山新居,去年就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房子。“以前出门都是一脚稀泥,现在不管天晴下雨都不担惊受怕了,闲时还可以去广场上、公园里去逛逛,现在做梦都在笑哦!”胡春玲脸上乐开了花。
在该村鸿福小区18号,今年66岁的退休教师张廷广一家正在装修新房,其新居一楼一底还自带私家花园,面积达160多个平方米,十分气派和漂亮。“还等一周就可装修好,全家就可搬进新房了!”张廷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自家这套小楼房修建共花费了近13万,政府补贴2万,自筹资金还可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小额贷款3--8万,政府贴息一年不作任何抵押,“我现在每月的退休工资可拿3000多元,儿女在村里引进的企业上班,新建这套新居根本没有什么压力!”
据元山镇中岭村村支部书记张光平介绍,该村的“巴山新居”实施全域规划、整村推进,并实现“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全村共规划建设了5个“巴山新居”聚居点,615户村民如今已有480多户搬进了新家。“由于新居集中度较高,我们还实行了‘一长四员’的新型社区统一管理模式,家家其乐融融,农民如今真的变身新市民了!”
鸟瞰巴山新居,错落有致。
一排排新民居在巴山大地拔地而起。
就在村里就业 不再远走他乡去打工
新居建好了,老百姓住进来了,但要留得住人,还得靠发展;发展是动力,机制是核心。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各县(区)积极探索有效机制,为“巴山新居”工程推进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巴中市将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把增加“造血”功能作为出发点,立足绿色和生态优势,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对于流转土地种植红心猕猴桃,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民王兆良感触颇多:“以前,全家7口人眼巴巴地望着自家田地,一年除去成本和劳力,全家人还得靠年轻人在外务工挣钱养家,日子不用提有多难过了。现在自家3亩土地租给园区,不仅能得到粮食补偿,而且村民还可以到园区务工当工人,活路轻松还有工资拿,家中的小孩也照看了。17年的合同租期满后,土地和产业凑成了自己的了。”
在建设巴山新居的过程中,王坪村把产业培育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和支撑,大力发展猕猴桃、中药材、茶叶等多种产业。在规划景区内,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中医院旧址为分界线,在红军烈士陵园周围种植有观赏、经济价值的中草药,发展巴药产业,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周围建成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加上集保护植被、经济价值于一体的经济林“点缀”其中,几年后的王坪村大多数村民可实现园区和工厂就业,人均年增收可达2000元以上。
目前,王坪村连片种植了1500亩茶树,发展了以芍药、红花、郁金香、月季、桅子等各种花卉中药材为主的中药材园500亩,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设的1000亩红心猕猴桃园初具规模。不仅如此,王坪村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优势,紧紧抓住现在平均每天前来王坪AAAA级景区拜谒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和参观旅游的人达5000多人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如今,该村以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主的农家乐已有27家,特色小商品店已有15家。
“以前只好常年外出打工,如今村里发展乡村产业和旅游,来这儿耍的游客多了,我们家就开办起了农家乐,今年4月开业,至今已有80多万的营业收入,比远走他乡去打苦工要强得多!”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祥和”农家乐老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