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先行带动 新村同步建设

14.07.2014  11:30

——新津县永商镇余林盘“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的探索与实践

        这几天,家住新津县永商镇七星村4组的余树明一家迫不及待地将家具搬进了刚刚分到的新房。新房就在离老房子不到30米的地方,和余树明一起搬家的,还有住在余林盘的18家老邻居。而他们的新房,都是村里的“能人”余忠出资修建的。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四川实践。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在破解难题中阔步前行,成都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打造新农村综合体,以“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点亮现代乡村生活。顺应时代呼唤,一年来,新津县调整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重心,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立足产业,打造产居相融的新农村综合体。农户就地建房安置、就地务工创收、就地城镇化的问题找到一条新出路。
□张彧希图片由新津县统筹办提供
产业先行  做强发展支撑
        40多岁的余忠,是村里最早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自从2007年返乡扎根,流转村里60余亩土地开始,到现在已经建起了3个养猪场、300多亩林场加蔬菜种植基地、300多亩鱼塘以及一个食用菌厂。
        2013年,余忠琢磨着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搞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乡村旅游,但余林盘破旧的景观却让人发愁。“如何不让村民出钱而帮乡亲修房子,房子建好后也是景观。”有了这一想法,余忠拿出700多万元,为4组19户农户原址重建了房屋。
        住进了新房、流转了土地,但余树明并不为今后的生计发愁。“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余老板的企业里打工,月收入能达2000—5000元。”余树明说。
        位于新津西南方的七星村,是个传统的农业村,面对老百姓“住新房”的强烈愿望,新津的思路很明确:产居相融、产业为先。因此,余忠的“小心思”和新津的“大谋划”不谋而合。
        奠定产业发展基础,首先要做好硬件建设。永商镇按照项目自主申报、自主决策、自主管理的“三自”模式,投入资金1100万元,提升七烽路环线基础设施条件,先后整治山平塘48口,新增提灌站5座,新、改、扩建村道路16.97公里,还有广场、路灯、绿化,极大地改善了七星、宝桥、烽火等3个村的投资硬环境。
        深入挖掘资源,永商镇依托丘区独有的自然资源和梨花溪、观音寺、花舞人间等现有产业资源,将七星、宝桥、烽火产业整体推进。目前,七星村已建成670亩渔家凹水上休闲娱乐区,与沿七烽路环线建成的热带水果采摘基地、山地美采摘基地、兴天地水产休闲竹林公园、朱山岭旅游休闲区、绿生农牧养殖区、健康养老中心等产业项目实现连片发展。
        为使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永商镇还聘请专业团队,对观音寺片区和七烽路沿线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结合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整合七星村现有养猪场、鱼塘、种植基地三大业态,实现错位发展。
阳光操作  尊重村民意愿
        对七星村4组19户村民来说,修房子是件大事。出钱的是余忠,但房子怎么修、户型什么样,却不是余忠说了算。“说难也不难,让大家都参与,事情就OK了。”余忠说。通过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商量讨论,19户村民都在协议上按了手印。
        变政府的大包大揽为群众的“我要整治”,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新津坚持“三自”原则,倾听群众诉求,满足群众意愿。
        坚持“自主”,以组为单位成立余林盘整治领导小组,成员由议事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自主决定是否整治和怎样整治。坚持“自愿”,通过召开动员会、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自己参与决策和讨论。坚持“自治”,引导村民成立自治机构,规范余林盘建设管理,成立由群众兼任的环境巡查队伍,加强日常巡查,重点做好环境保护和余林盘绿化管理等工作。
        在“阳光操作”下,坚持“三公”原则,当地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权益。坚持“公平”,新建农房的户型严格按照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统一设计,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多少选择户型。坚持“公正”,农房建成后,农户的居住位置由抽签决定。坚持“公开”,将项目的整体规划、原料采购、建设过程全程置于村民监督之下,村民可随时到现场监督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不光是农民有了好日子,产业发展也有了更大空间。”余忠指着新房前面的一块空地,这是建房后节余出的1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将被用来修建旅游接待设施。以资源换资金,资源换产业,实现农户、企业、政府“三赢”——农户利用流转的资金,改善住房条件,壮大集体经济。企业通过流转集体建设用地,获得发展的空间,为自身产业的提档升级打下基础。政府通过项目带动,将七星、宝桥、烽火统筹考虑,促进了整个区域的形象提升和产业发展。
因地制宜  建设秀美新村
        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一路上行,平整的柏油马路两边不时出现大大小小的鱼塘,在阳光下泛着涟漪。余林盘新修的19幢小楼,掩映在青山碧水间,形成一幅原生态的山水田园画卷。
        幸福美丽新村,既是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也要成为传承耕读文明的载体,成为让人魂牵梦绕,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乐园。因地制宜,新津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房屋错落有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
        依托地势地貌进行规划布局。余林盘地处长丘山浅丘地带,属龙泉山褶断束,背山面水,周边有农田600余亩、大小水塘约100亩,自然条件优越。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余林盘整治领导小组优选专业机构结合地势地貌对余林盘及周边进行整体规划,依托区域内背山、面水、通风的自然条件,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和行洪通道,选择台地进行农房布局,并沿路、沿水进行产业布局,形成水田、林盘、沟渠复合的“人工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保留原生态的山水田园风光。
        同时,按照“保留田园风光、传承农耕文化”的要求,在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和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展现山水乡村风情、乡土文化气息和体现川西民居建筑特色有机结合,合理布局农房,形成规模特色。在建筑形态上保留斜坡顶、薄封檐、大露台等民居形式,在建筑风格上融入屏风、柱廊、青瓦、白墙、木梁等建筑元素,尽显川西民居的文化特点。
        在打造宜居聚落的同时,新津坚持道路、绿化、供电、供水、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建设。目前,环七星湖道路已完成路基建设,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已基本完工,供电、供水线路已全部接入。同时,余林盘邻近烽火社区,为避免重复修建、浪费资源,村民将就近享受烽火社区提供的社区警务、劳动保障、卫生服务等公共服务配套,以及超市、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形成“产居一体、产景一体、宜居宜业”的居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