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扶贫做起 “第一书记”入村头一件事:搞好生活卫生

17.05.2016  10:52

 

(记者 杜玉全) 5月14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充分发挥片区部际联系会议平台作用,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完善机制,细化措施,共同打好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开局之战。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完善驻村帮扶等精准扶贫基础工作,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会前,四川新闻网记者深入凉山州昭觉县呷古洛吉村采访,认识了这样一位“第一书记”,他叫戴自弦,他到呷古洛吉村抓的头一个“扶贫项目”,是搞好生活卫生。

  “搞生活卫生跟扶贫有什么关系?”“关系大了!尤其在彝区村。”戴自弦带着强调的语气,回答十分干脆。

  大山彝村,最重要的扶贫就在于观念的扶贫。“观念怎么变,就得从你长久以来形成的不好的最基本的个人生活卫生变起。”戴自弦的理由很简单。

   入村摸情况 “现在不管到哪家,狗都不得咬我了

  呷古洛吉村距离昭觉县城40多公里,海拔1900到2800米,属于典型的高山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彝语的“呷古洛吉”村在汉语中被译成“石头很多的村子”。

  村子的名字似乎也在无意中印证了村子的贫困状况。在全村124户村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达到42户,贫苦户占据全村户数的三分之一。这里,也是昭觉县最为贫困的几个村之一。

  去年11月,作为昭觉县委宣传部记者的戴自弦经组织安排,成为呷古洛吉村的“第一书记”,承担起这里的脱贫任务。对于这个“第一书记”,戴自弦其实心里没底,“一是语言不通难以融入,二是对于高山村农户的家庭情况太了解,贫困程度太难改变。

  “但工作总要干啊。” 他与村民见面的开场白通常都是这样的:“我是汉呷,说不来彝话,我说慢点你们能听懂不?”老乡们点头,他就接着往下说:“我也是农民出身,我家以前也穷得很,我读初中了还在打光脚板……

  入村第二天,戴自弦就开始了他的入户走访。“精准扶贫首先就要精准,要把村里的详细情况摸清楚。”如何做到精准?戴自弦用了三个方法,“第一个是住在农户家。找农户了解其他农户家里的基本情况,私下里老乡就会跟我说实话;第二个是找村干部和有一定文化的青年当翻译,每走到农户家就带上翻译,了解农户家里的具体情况;第三个就是召开村委会、党员代表大会和群众大会,让群众来评选贫困户。

  多番走访下来,戴自弦将村子各户的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现在不管到哪家,狗都不得咬我了。”戴自弦说。

   开局见行动 “先把生活卫生搞好

  摸清村情后,戴自弦经过与全村干部群众的反复讨论,拿出了扶贫方案。在村民大会上他首先安排了三件事。

  第一,抓好个人生活卫生和环境卫生,“大门口还是泥浆粪便堆起的农户,下来全部铲干净,自己找石板来铺好。”其次,每家要养3头猪、10只鸡鸭,不够数的自己想办法。再者,每家要围建一分以上的菜园地,种植青菜、白菜、蒜苗、葱等蔬菜和作料。

  在安排好三项任务后,戴自弦还特别强调了一点,三件事都会在群众大会上进行评选,每项选出做得最好的前10户,分别进行奖励。“奖励的物品其实也是跟平常生活相关的适用品,比如,扫帚、铁撮箕、脸盆、毛巾、香皂等等。

  为啥第一件事就要抓卫生?戴自弦说,彝族地区尤其是高山村,很多人在生活卫生习惯上都比较差,老乡思想观念落后,不洗脸不洗澡等等都是常事,“必须要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转变观念从个人的卫生习惯开始变,把这些基本习性理顺后,再来说发展观念的转变。

  自入村开始至今的半年来,戴自弦一直坚持着一件事:每天早上,他起床后都会先到村支书家通过村广播喊大家起床,搞好卫生,即便自己不在村上,也会安排好村干部来做这件事。

  半年来,村里的环境和村民的个人面貌改变巨大。

   住进村民心里 “心里总想着,我的村民怎么办?

  入村的时节,处于大山的呷古洛吉村已经步入冬季。因为海拔高,一到冬天,村里就特别寒冷。“我住在农户家里,四处透风,晚上盖了两床被子三件军大衣,身都翻不动了还是冷得睡不着。”戴自弦说。

  那村民呢?家里有那么多盖的吗?戴自弦开始四处奔走,前后协调了500多件新旧衣物,分3次自费租车拉到山脚下,叫老乡们牵马儿来驮,上山去亲自发放给老乡抵御严寒。而这件事,让戴自弦住进了村民心里。

  生活卫生习惯得到转变,自己布置的任务也都一一完成,产业的发展开始提上日程。

  拾叶科民、马比日尔、孙子土者三人是村里的壮年,贫困状况比较突出。但戴自弦入村安排“任务”以来,三人的转变比较大,戴自弦便把这三人的事情放在了心里,“就从他们开始,给村里做一个示范。

  高山地区,农业发展主要是种土豆、荞麦,这些却很难卖出高价钱,但如果搞养殖业就有很好的优势。于是,戴自弦想方设法为三人筹集到了4万元资金,办起了养鸡场。

  资金有了,不懂技术怎么办?戴自弦便将三人送到昭觉县的一家大型养殖场学习了40多天,让三人掌握基本技能。不久前,130多只鸡苗住进了拾叶科民三人的养殖场,再过几个月就将为他们创造经济价值。

  接下来,戴自弦将着手整修村里的住房,“现在资金已经下来了,需要重建住房的进行重建,需要搬迁的就搬迁,在修建中特别是要给他们搞好猪圈,修好厕所,这是两个重点,一个做好养殖,一个搞好卫生。”戴自弦说。

  “笃信‘穷不离猪,富不离书’这句兴家格言,让家家顿顿有肉吃,是我对精准扶贫的理解。”戴自弦的目标是通过两年扶贫,彝族年村里每户能杀200斤以上年猪1至2头。力争全村村民顿顿能吃上肉,家家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实现大改观,进村环境绿化初具雏形,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变。

  “我就是个农民,明白我们农民最需要什么。能用自己的一些基本生活理念和方法去感染、引导贫困群众,能和老乡一起努力,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使他们一步步实现富裕康乐,这也是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这是戴自弦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