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 探索丘区脱贫攻坚新路子

11.01.2016  11:04

 

 

      眉山市丹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全县幅员面积 449 平方公里,辖 5 镇 2 乡,总人口 16.4 万人,其中有近 13 万人在农村。全县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性很大; 县财力较为薄弱,还属于“吃饭财政” ,财政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能力十分有限。眉山市仅有的 4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在丹棱,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 ,既是全县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全市的重点。截至 2013 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940 户 8521 人。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丹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委和眉山市委扶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带领全县人民站位全局、立足长远、精准施策,通过干部引领,聚焦合力,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抓好抓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地,走出了一条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构建全社会合力推进丘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抓好“三个落实” 打牢脱贫攻坚基础

        落实好调查研究。制定总岗山脉地区万年村、三合村、岐山村、廖店村 4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连片发展、一三互动、开放合作、统筹攻坚”工作思路,研究确定 10 个扶贫专题,4名联系县领导带队深入联系村走访调研,同步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第一书记” 、联系部门、驻村干部、镇村干部组成调研组, 集中1个月时间进村入户, 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摸清社情民意,制定“一村一策” “一户一法”工作台帐,实行“一户一卡”制度,设立扶贫开发“明白卡” ,由驻村干部详细登记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住址、人员结构、经济状况、所需所求、联系方式五大基本情况,做到户户家底清、人人情况明,找准贫困村形成原因、贫困户致贫原因,形成质量高、针对性强、可操作的调研报告,为制定驻村扶贫对策奠定了基础。

    落实好帮扶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计划到户、帮扶到人”的原则,针对同贫困户、不同家庭成员、不同致贫原因,量身制定“菜单式”帮扶计划。坚持县、乡镇、村三级联动规划,县上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富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创业就业技能等规划; 乡镇重点围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乡风民风整治、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等方面进行规划 ; 村“两委”积极配合帮扶部门、驻村干部,根据不同贫困户,制定个性化帮扶规划,确保村村有脱贫规划、户户有致富良策。

      落实好项目资金。 按照 “不脱贫不脱钩, 项目、资金两倾斜”原则,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扶持,统筹规划,打捆使用,重点向贫困村倾斜。帮扶部门和“第一书记”则立足部门特点和行业优势,列出“项目向贫困村倾斜、资金向贫困村倾斜”两张计划表,并由“第一书记”亲自担任项目资金联系员、服务员、监管员,推动项目资金早落地、快见效。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制定出县、乡镇两级扶贫财政预算方案,采取“县财政支持、乡镇补充”的方式,重点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深化“百企联百村”活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动员园区企业与贫困村结对联姻,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与贫困户结对结亲,支援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做到“三个明确” 走好脱贫攻坚路径

      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按照“两年基本完成,一年巩固提高”的硬性要求,在 2 年内完成全县 21 个贫困村、6001 名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摘帽” 。聚焦“基本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两个核心问题, 集中人力、 物力,“三步并作两步走” ,今年脱贫 3126 人,明年脱贫 2875 人,两年时间内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明确主要路径。坚持走加快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并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丹棱特色、体现发展阶段、符合群众利益的扶贫开发路子。抓实“五个一批” ,实现精准脱贫 : 一是扶持生产就业脱贫一批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 三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 四是医疗救助脱贫一批 ;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明确工作重点。紧紧盯住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精准实施贫困村重点脱贫攻坚、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产业培育、基础建设、 能力提升、 医疗卫生改善、社会保障、文化惠民、生态保护、社会合力扶贫工程等“十大脱贫摘帽工程” ,把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放到全县加快发展的大背景、大布局中通盘考虑,精准施策, 浇灌 “” 水, 斩断 “”根,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贫困地区年年都有新的较大变化。

      强化“三个到位” 确保驻村帮扶实效

      干部选派到位,配齐配强班子。向每个贫困村选派 1 个工作组、 1 名县级领导、 1 名“第一书记”和 2 名以上的驻村干部,确保贫困村村村有工作组、村村有“第一书记” 、户户有联系干部帮扶。按照“两集中、 两到位”要求,把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重要任务,创新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启动 2016 年村级组织换届准备工作,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优秀人才到村级班子,增强班子战斗力。

      驻村工作组责任落实、 “第一书记”权责划分到位。驻村工作组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分类施策,做好本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 研究解决各类矛盾问题,保持“零进京、零到省、到市信访量最少,无群体性事件发生” ,实现信访“三无”目标 ; 协调争取上级惠民政策、资金和扶贫项目支持 ; 指导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做好驻村扶贫的相关协调工作。村干部和驻村干部都将“贫困”当作共同的“敌人” ,加强合作与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支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经常沟通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第一书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进一步明晰“应干什么、该干什么” 。权力清单中,赋予“第一书记”审核把关本村有关经费收支的权力,各类惠民利民、救灾救济、扶贫项目、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须经“第一书记”审核后再上报实施。责任清单中,明确“第一书记”驻村脱贫攻坚、抓好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驻村工作组成员协调管理等职责。

      基层引领、能力提升培训到位。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 ,抓好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战斗力、组织推进产业扶贫能力和组织扶贫工作合力,有效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科学制定驻村干部培训计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训什么”的原则,切实加强驻村干部的能力提升培训,加大与各大知名高等院校合作,开设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城镇规划、金融经济等实用型专题培训,提升脱贫攻坚能力。

      夯实基础产业 助推贫困群众持续脱贫增收

      特色产业连片规划。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思路, “公司 +农户” “专合社 + 农户”模式,重点发展种植业“125 工程” (1 万亩茶叶、2 万亩核桃、0.5万亩脆红李) , 养殖业“135 工程” (1 万只肉羊、3 万只长毛兔、5 万只林下鸡),培养特色地域品牌。注重引进工商资本,将贫困山区资源禀赋项目化,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和后劲。采取“农旅结合、一三互动”方式,重点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争取将 4 个贫困村列入全省旅游扶贫规划,深入挖掘老峨山、黄金峡旅游资源,对接川旅集团规建“国家乡村公园” ,打造生态康养胜地。

      基础设施连片建设。实施贫困村 “路水电”三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整体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重点规划建设一条连通老峨山、连接黄金峡、串联 4 个贫困村的“黄金大道” ,打通“断头路” 、加宽错车道、改造漫水桥,并升级为通乡公路,形成“三纵一横、四村一环”交通格局,打通发展“大动脉” ,构建西部山区产业环线、旅游环线 ;实施安全饮水工程,采取“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供水方式,按需修建集中供水站 5 个,饮水池 60 口,解决贫困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 实施“点亮山区”工程,2015 年底全面完成 4 个贫困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

      项目资金整合安排。按照项目、资金“两个倾斜”原则,充分依托市、县两级联系部门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每年安排 30%~50% 投向贫困村,相关项目资金直接用于扶持贫困户必须达到 10% 以上。项目资金“一村一簿” , 逐个项目明确投资计划、时间进度、投入资金、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将扶贫项目资金纳入“惠民资金监管平台”阳光运行,对项目推进情况、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等实行“两公示一公开” ,严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严防项目资金跑冒滴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