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消除贫困经验值得借鉴
11月27日,“2014中欧文化高峰论坛:迈向后2015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在北京雁栖湖会议中心举行。论坛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维度,就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展开了充分讨论。基于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的发言,记者就一些重点问题采访了与会专家学者。
经济维度:
以包容性增长带动可持续发展
欧盟委员会国际合作与发展委员内文·米米察(Neven Mimica)说,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要求下,近年来,全球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儿童死亡人数减少,获得初等教育机会的女童越来越多。然而,米米察对记者表示,人类目前仍面临严峻挑战,比如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减少,粮食与能源安全受威胁,气候变化危机重重,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这要求我们不能按照以往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所以我们更加关注后2015发展议程的制定”。
2014年7月,联合国发布了《2014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报告评估了全球和各地区的千年发展目标年度进展情况。随着千年发展目标最终期限的临近,绝大多数目标已取得巨大进展,在余下的时间里,继续向千年发展目标迈进十分重要,明确哪些目标需要持续跟进,可为明晰后2015发展议程奠定坚实基础。
英国国际发展部首席经济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斯特凡·德尔康(Stefan Dercon)认为,有效的经济增长应该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上做到可持续发展。关于减贫问题,经济援助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需建立有效的经济模型,摆脱对单纯经济援助的依赖,使经济运转更为有效。
法国高等商学院教授班那帝·法塔维诺(Benedicte Faivre-Tavignot)从战略经济“商业发展模式和减贫”角度分析了后2015发展议程。他认为,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存在一个严重的缺失,那就是私营方(企业、个人)的介入,如拓展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私营渠道的融资模式,不能仅依靠政府和慈善机构,必须要有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计划。所谓“包容性”,一是要研究经济低端市场战略,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还要考虑为贫困人口服务;二是不同商业模式应充分参与,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为减贫和环保等作出贡献;三是科研方面,除常规学术研究交流,企业也需要具体战略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企业遇到创新困难时,应引导企业服务贫困人口,以寻求新的增长点。“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可持续发展,但包容性增长一定能够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有一种更具创新和包容性的方式来助力商业模式的改进。”法塔维诺说。
欧盟发展合作总司政策与一致性办公室主任加斯帕·弗朗蒂尼(Gaspar Frontini)认为,经济援助只能发挥有限作用,需调动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国内外的资金渠道;还应向一些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提供贸易优惠措施等,帮助一些需要快速发展的国家更好地实施发展议程。另外,弗朗蒂尼还提出,要注意政策工具,如改革税收、打击逃税等;此外,全球的政策合作框架也非常重要。“应该寻求正确的经济模式,有力落实我们设置的议程。2015年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全球性的,不应该只针对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是要寻找一种让全球获益的增长模式。”
社会维度:向中国借鉴经验
在“2015年后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维度”会议单元,与会学者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空气污染、水污染、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社会维度问题”进行了讨论。
英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安德鲁·诺顿(Andrew Norton)讲述了当前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支撑”问题,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模型(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radigm),及对后2015发展议程的建议。他表示,这种理论模型要求把全球性发展目标和国家(地区)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球语境下设置可持续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目标。他从消除贫困、改善人们营养状态、关注健康状况、改进雇工环境使人们拥有体面工作(如关注工作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等层面,与大家进行了社会维度层面的研讨。
诺顿补充道,“中国在消除贫困等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可供分享,其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为其他许多国家所借鉴。有些问题通常需要中国和世界共同解决,或者需要一种由更多民众参与发展进程的模式。但不管如何,有证据表明,接下来50年,中国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
联合国南南合作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林健介绍了该交易所的情况,他说,该机构于2008年建立,2010年联合国通过相关决议,确定了一种促进南南合作的发展模式:在南南合作方面,有三大支柱,一是南南发展研究院,进行学术研究;二是通过博览会,展示年度南南合作成果;三是推动市场化平台建设,让发展中国家共享技术、信息和资本等。比如,依托该模式开展的“碳综合”项目,“在越南,每年秋天都会焚烧秸秆稻壳,为了避免污染,这些材料其实可以做成木板,我们将这项技术从中国转移到越南,进行技术推广;另外,我们还帮助东非六国,且在坦桑尼亚建立了相关的技术中心。”
在社会维度的讨论中,欧洲群体主席埃维·于文(Herve Juvin)提出了建立人类生态社会的问题。他说,在过去30年中,有大约2/3的语言消失;过去50年中,拥有多样性社会生态和民俗传统的部落消失了80%。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基于一种制度、一种模式,而是应基于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环境维度:发达国家负有重要责任
环境维度与经济维度、社会维度不可分割。学者从环境维度等角度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情况、全球水资源面临的危机、食物浪费、艾滋病防治等问题。世界资源研究所欧洲局主任凯蒂·范德海登(Kitty Van der-Heijden)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面重新定义,她提供了一组数据:过去十年来,全球有20亿人解决了安全饮用水问题;全球贫困人口下降了50%;90%的孩子可以进入小学阶段获取基本教育……但在取得这些进展的同时,发达国家仍然在环境污染方面负有重要责任,比如美国在某些方面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她呼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治理,协调发展,相互借鉴。
此外,范德海登谈到,各国中产阶级在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浪费方面应承担重要责任。她说,“1990年时全球只有10亿中产阶级,2010年时有20亿,但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50亿人口会成为中产阶级。全球中产阶级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至关重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不能简单对待。”另外,她提出,到2050年,全球人类发展指数(HDI)应会比现在提高19%;发展指数较低的地区将集中在南亚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关于这个话题,于文提议,针对全球环境犯罪的频发和由此引发的严重影响,应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国际犯罪法庭,中国与欧洲可以合作,联手应对环境犯罪问题。
阿拉伯世界研究院主席顾问克劳德·莫拉德(Claude Mollard)介绍了“地球之树”和“全球跨文化博物馆”项目,“地球之树”项目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网络,来监控全球的环境变化,使公众获知所面临的环境情况。据介绍,“全球跨文化博物馆”也是基于类似的理念。环境和资源在不断被损耗,许多动植物处于濒危境地;全球化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如人类在保护“地球之肺”森林的过程中,就面临很大困境。“全球跨文化博物馆可以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一些展览,展示各国和地区在自然和文化保护方面的成果,我们希望用艺术的形式促进人类之间相互的、跨时空的交流,推动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莫拉德说。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