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五年内初步建立覆盖88个贫困县的科技服务体系

16.10.2015  16:39

(记者 仲健鸿) 10月15日,四川省科技厅召开全省科技扶贫工作推进会。根据推进会上公布的《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到2020年,四川将初步建立覆盖88个贫困县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重点抓好科技服务平台体系、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科技扶贫示范体系、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体系的等六大体系建设以及加强民生改善科技服务工作。

   总体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立覆盖88个贫困县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据了解,今年7月以来,省科技厅已组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0项,资金1.5亿元;选派628名科技人员赴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了88个县全覆盖;征集科技扶贫项目388项,将在2016年专项计划择优支持。

  根据《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全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将以“完善体系、以点带面;省地联动、精准发力;支撑产业、提升能力;创新驱动、全面小康”为总体思路。到2020年,初步建立覆盖88个贫困县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500项,显著增强技术支撑能力。选派科技人员2000名、培训基层技术骨干人员5000名,基本形成科技帮扶体系。此外,还将重点支持科技信息服务点1000个,组织各类培训2000次以上,培训农牧民20万人次以上。

   重点工作:构建六大体系加强民生改善服务

  根据《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专项行动将围绕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赋予科技系统“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1项牵头任务和8项配合任务,重点抓好科技服务平台体系、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科技扶贫示范体系、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体系的等六大体系建设以及加强民生改善科技服务。

   (一)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体系

  建设科技扶贫区域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市州建设科技扶贫区域服务平台。依托四大片区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探索“自主建设、投资多元、功能综合”的建设模式,建立面向四大片区服务的区域服务平台4个、市级科技服务平台12个。实施技术转移、金融对接、要素聚集、协同创新、创业转化等功能。指导支持建设市级技术转移中心8个、科技金融服务中心8个。

  建设科技扶贫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12个市州和10个有条件的贫困县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面向科技扶贫拓展孵化器功能,整合创业孵化资源,打造创业服务产业链,构筑孵化载体、技术平台、人才培育、融资担保一体化的孵化服务体系。支持贫困地区星创天地建设。将众创空间引向农业农村,建设创意创业空间、创业实训基地等星创天地50个,构建科技咨询、质量检测、科技金融、创业培训和辅导、管理、法律、财务等一站式开放性全方位新型综合服务体系。支持草根能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在贫困地区创新创业。

  建设科技扶贫产业示范服务平台。加强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巴中、绵阳等符合条件的市州推进国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政府指导、企业运作、院校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联动形成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带动脱贫致富。

  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基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促增收。

  支持建设覆盖88个县的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按照“立足产业、市场运作、以县为主、各级联动”的运作机制和模式,鼓励探索挂靠龙头企业、依托专家大院、专合组织和现有事业机构、法人机构入股等多种形式,建设面向当地若干主导产业的综合型县级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或面向某一优势特色产业链的特色产业技术服务分中心(站)。

  建设科技扶贫专家帮扶服务平台。探索高校、院所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推广四川农业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经验,支持有条件的在川高校、院所面向贫困地区探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模式,建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院)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

  支持专家大院等建设。支持高校院所围绕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组建专家大院100个、科技特派员站点100个、农业科技110站点30个。采用“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家+农村专业协会+农民”等运作模式,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示范、推广转化、技术培训、中介服务和产业带动,推进高校院所与贫困地区的紧密结合。

   (二)构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培育推广一批新品种。开展品种改良推广,培育壮大地方优势品牌,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探索完善一批新模式。探索贫困地区后发高起点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的科技园区(基地),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加强技术链协同攻关,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探索企业带动技术脱贫模式,把吸纳贫困户作为重要内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等农村新兴业态发展。

   (三)构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成果对接机制。创新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网络化、常态化对接交易机制,每年组织3-5次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定期发布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和技术,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性的成果转化样板。

  建立完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支持贫困地区建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专家大院、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

   (四)构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建立科技扶贫团。争取科技部设立秦巴山区科技扶贫团,加大对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的支持和协调。探索建立四大片区省级科技扶贫团。配合做好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长选派工作。

  实施“三区”科技人员计划。选派科技人员到“三区”提供“一对一”、“一帮一”、“一带一”的精准科技服务,开展本土科技人员培训,为“三区”培养本土科技服务人员。

  建立科研单位帮扶机制。选派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驻点帮扶,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领办、创办、联办产业项目,动员和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参与扶贫。

   (五)构建科技扶贫示范体系

  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扶贫示范县。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选择一批典型县开展科技帮扶试点,重点在产业支撑、人才引进、项目支持、能力培训、科技普及等方面进行帮扶,为四大片区科技扶贫提供样板。省级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200个、示范户1000户;12个市州相应建设市级科技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24个、示范村48个、示范户240户;88个县建设示范村352个、示范户1760户,形成全省县乡村户科技示范体系。

   (六)构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体系

  创新贫困地区技术培训模式,切实加强在贫困地区技术培训和科学普及,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立足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生产水平,突出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专业合作社等骨干的培训,建立市级培训基地·1个、县乡培训点100个,利用田间讲解、地头培训、面对面传授、示范带动等途径,重点培养一批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

  加强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健全远程培训、专题授课、科技赶场等形式,加强贫困地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配合牵头部门做好劳务、创业等技能培训。

  加强贫困地区科学普及。建设高质量科普示范基地40个、科普服务点200个,持续开展科技赶场、科技之春、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宣传、普及、传播、推广科技知识。

   (七)加强民生改善科技服务

  加强地方病防治技术攻关。在甘孜州、阿坝州开展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开展远程医疗、区域协同等医疗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推广基层卫生适宜技术。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攻关与示范。开展川西北生态沙化治理、草原鼠害防治、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技术推广,建立一批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