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个扶贫村的脱贫之路

25.08.2014  11:05

■记者王继

2009年、2012年,资阳市相继启动实施了两轮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三村扶贫行动”,累计帮扶270个贫困村,近10万低收入群众告别贫困生活,扶贫村面貌得到改变。

270个扶贫村迅速蝶变,原因何在?

7月以来,本报记者对“三村扶贫行动”的12个扶贫村进行了走访。

秉承民生理念

5年累计帮扶270个贫困村

7月23日,骄阳似火,简阳市云龙镇宝坡村新村聚居点,72户风格统一的农家别墅式小楼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这是全村首个小区化管理的村民聚居点。

自2012年被列为“三村扶贫行动”扶贫村后烂泥路变成了水泥路,撂荒地变成了核桃林,崭新的村卫生室,新建的村级阵地……“村貌变脸了,干群关系更好了。”87岁老党员晋华贤由衷感言。

宝坡村之变是我市“三村扶贫行动”扶贫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安岳县城西乡油榨村、乐至县劳动镇远朝门村、雁江区南津镇斜石板村……在走访的12个扶贫村,类似的“蝶变”故事不断呈现。

贴着民心办实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我市推进“三村扶贫行动”源于市委市政府对全市扶贫攻坚形势的把握,民生执政理念的践行。

2009年4月,雁江区清水乡鲤鱼村一户困难群众的求助呼吁引起了市委书记李佳的高度重视。她亲自到村实地调研,看到贫困群众的现状时,她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当即作出帮扶安排,为该村确定联系领导,安排帮扶部门,下派驻村干部。百姓民生大于天,成为市区乡村四级干部共识。联系领导协调整合资源,部门投入项目资金,驻村干部苦干实干,市、区、乡、村四级联动,短短两个月时间,该村面貌焕然一新。

市委在深入总结鲤鱼村做法经验基础上,配合推进农村扶贫解困行动计划,在97个扶贫村全面启动实施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三村扶贫行动”,整合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和驻村干部力量,帮助扶贫村脱贫致富。全市上下反响强烈,迅速跟进,全力以赴投入到扶贫攻坚行动中,掀起了关注贫困村、走进贫困村、扶持贫困村的热潮。

经过3年努力,第一轮“三村扶贫行动”涵盖的97个扶贫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道路平整通畅了、水利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房宽敞漂亮了、群众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2012年5月,市委延续第一轮“三村扶贫行动”的做法经验,顺应扶贫攻坚的新形势新要求,启动了第二轮“三村扶贫行动”,新确定了173个地理位置偏远、贫困强度极深的贫困村作为帮扶村,在实现扶贫村群众脱贫致富中转变干部作风、改善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关系。短短2年,173个贫困村就甩掉了“贫困帽”。

破解制约瓶颈

创新形成“四个抓住”扶贫机制

扶贫村最缺的就是资源。”不少驻村干部向记者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感受和认识:贫困村普遍基础薄弱,再生造血功能弱,要迅速甩掉“贫穷帽”,外部资源注入帮扶很关键。

我市“三村扶贫行动”对症下药。按照“一路二水三产业四增收”的总体思路,从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现实问题着手,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将资源和力量集中使用,着力破解制约扶贫村发展的关键性、瓶颈性问题,增强扶贫村自我发展能力。

抓住领导带头这个关键,注重激发热情,形成帮扶合力。强化领导带动,科学设计制度,确保帮扶资源下沉、帮扶力量下行。每个扶贫村均确定了1名市县领导联系、1个市县部门帮扶、1名机关干部驻村。将帮扶任务细化为6大项11小项,量化目标任务。并坚持领导示范带动。两轮活动中,李佳都主动挂联贫困强度最深村,多次深入联系村指导扶贫项目规划和建设,帮助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走访慰问和关心困难群众,所联系的4个贫困村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抓住富民强村这个核心,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农村发展。行动中,我市突出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特色产业两大重点,实现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增收致富。把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作为突破口,将70%的财政帮扶资金投向以修路、治水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共向扶贫村投入建设资金6.91亿元,建成村道1043公里、水利设施7035处,危房改造4816户。富民增收强产业,活动开展以来,在扶贫村建成种植业基地4.5万亩,新发展蔬菜2.3万亩,养殖业基地(家园)1035处。

抓住整合资源这个抓手,各方广泛参与,放大帮扶效应。坚持资源统筹使用和组织动员群众相结合,通过项目叠加、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使帮扶效应最大化。捆绑项目投入,对资金、项目实行集中统筹、捆绑投放,重点向活动涉及的村投放。将各类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重点投向道路、水利、产业和培训,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活动启动以来,270个扶贫村群众筹资投劳、社会捐助的资金,是财政扶贫资金的3倍,财政扶贫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放大作用。

抓住驻村干部这个基础,严格管理考核,确保工作落实。鲜明政策导向,严格管理考核,强化服务保障,确保驻村干部“人到、心到、手到”。严格督查考核,出台《驻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对驻村干部提出刚性要求,规定每月驻村时间不得少于20天,对工作表现不好、群众反映差的实行“召回”。创优工作环境,财政每年拨给驻村干部5000元工作经费,各派出单位为驻村干部购置生活用品,据实报销驻村期间差旅费用,既不增加基层负担,又解决了驻村干部后顾之忧。接收单位主动作为,积极为驻村干部提供便利服务。相关乡镇为驻村干部解决食宿问题,让其安心工作。雁江区推行优先接待驻村干部、优先办理驻村事宜、优先答复驻村干部疑惑“三优先”制度,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开辟了“绿色通道”。

四个抓住”扶贫机制的有力推行,实现了270个扶贫村组织基础更加牢固、发展路子更加科学、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社会风气更加和谐“六个更加”目标。

“‘三村扶贫行动’是党建工作深度介入、真正融入资阳加快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下沉,实现党建富民的有效举措。”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三村扶贫行动”,有效统筹整合了城乡资源,实现了扶贫村面貌迅速改变;增进了基层群众对党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干部实践锻炼搭建了平台,使一大批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