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川籍农民工讲述 羊年就业的“变”与“不变”
21个川籍农民工讲述
今天,农历正月十五。在四川老家过完一个团聚的春节,农民工们又纷纷踏上了返城的路途。
春节前,本报刊出《归途2015·21个农民工的私人记录》系列报道,聚焦21位农民工的归乡旅程。今天起,我们再次聚焦他们,推出新报道《21个农民工羊年记事》,从这21个个体,观察2400万川籍农民工群体,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变化。
今天推出的《返城·21个农民工羊年记事》,重点关注他们返城就业的状况。
□本报记者 熊筱伟 王成栋
正月十五未至,农民工返城务工已进入高峰期。
经济转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在转型,会对四川农民工外出就业带来多大影响?会有哪些变化?本报关注的21个农民工“联手”学界专家,从农民工个体就业的“变”与“不变”里,看整体就业的趋势。
A
老板“催上班”,找份工作还是不难
3月4日上午给汤作勇打电话,听到切菜的声音——这位达州农民工还在老家,正在切蒜苗,准备炒回锅肉。往年他大年初十就要回广州,今年决定过了大年再走,“娃儿想我多待几天。”
不急着上班,底气来自老板的电话。大年初四开始,老板先后两次电话汤作勇,确认这位制衣工要回厂上班。
已回广州的自贡农民工陈春,之前同样接到厂里的电话。年前他还和表弟说起,今年找工作可能有点恼火,但节后一起出来的老乡,没有听说谁因没工作而“耍起”的。
【解析】
短期内就业态势无实质性变化
依据传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减速将导致更多人失业。就业竞争力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将率先面对“找不到工作”的困扰。但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正模认为,总体而言“工作依然好找”,短期内农民工就业基本态势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
他认为,经济增速放缓,固然减少投资、减少劳动力需求;但与此同时,受老龄化等影响,全国新增劳动力自2012年起呈不断下降趋势。供给、需求在同步减少。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去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扩大。郭正模认为,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农民工就业——同样投资,三产能比二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花1000万元建1个小工厂,雇十几个人;同样的钱开10个餐馆,需雇上百人。
B
有裁员的,也有招不到人的
年前走的时候,谢戴伟所在的工模部有42个人;年后回来,就只有26个人。
“这么大(减员)幅度,在这儿几年了都没见过。”这位自贡农民工在深圳一家塑胶模具厂工作,为汽车音响、手机壳制造提供模具。他认为,这和周边制造厂的订单少了,密切相关。
眉山的熊建勇愁的却是招不到人。他是温州市一家按摩椅公司售后部部长,手下有13个维修技工,年后还要招5个。“年薪八九万都不一定找得到合适的。”他说,高档按摩椅都是机电一体化,需要复合知识,普通工人至少培训1年才能修理——但学徒工资一个月不到2000元,厂里没人愿学。
【解析】
就业结构性矛盾空前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赵忠认为,今年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空前突出。部分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就业机会将减少。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正撤离中国;全国基础设施投资下降,建筑业及房地产业进入“调整期”——这将直接影响川籍农民工就业。
省农劳办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省共有农民工2472.2万人,其中约35%从事建筑业,13%从事制造业。约半数川籍农民工,或将不得不从第二产业“转业”。
郭正模认为,四川处于工业化中期,仍有大量第二产业就业机会。但对于约1100万省外务工的川籍农民工而言,“转型”压力将尤其明显。
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将更为“紧缺”。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加速升级,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增;而缺乏培训的农民工,短时间很难胜任新的技能要求。
C
想跳槽,新的去处却没想好
王波目前的工作干了3年,今年他想辞职走人。
这位眉山农民工学过钢铁材料成型,上完学就一直在云南禄丰县的小山村里,当民营钢铁公司的原料采购员。要走,原因就一个——3000元的月薪,这两年从来没涨过。去年公司还以亏损为由,取消了年终奖。
辞职了去哪儿,王波挺纠结。“钢铁不景气,其他行业好像也不咋样。”他说,老乡中有做机械、水产生意的,都在赔钱。听说有朋友为快递公司代理收货,一个月收入能上万元,心里痒痒的,“没得经验,不晓得弄得来不。”他犹豫着,“你有没得啥子好建议?”挂电话前,王波两次反问记者。
【解析】
短期化就业倾向日益明显
过去,农民工在一个岗位上愿意干个三五年,现在可能只干三五个月——这种现象,被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命名为农民工就业“短期化”。他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短期化”倾向将日益明显。原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压缩了企业提高农民工待遇的空间。这将降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大量建筑业、低端制造业农民工被迫进入新行业。新岗位和农民工的需求、能力吻合,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期间农民工会“用脚投票”,觉得不合适就走。
D
打工,不如回家开店
内江农民工付华平,是深圳一家农民工子弟校7年级的班主任。今年孩子们开学报到时,她特意留意了人数:全年级360人,有18个人没来,“一般都是父母回家工作,把娃儿带走了。”
同在深圳的达州农民工田小龙,却准备返乡,开五金店。工资本来就不高,节后厂里突然规定,上班不准说话、不准带食物进厂,发现一次扣5块钱。“晚上经常加班,不让带吃的吃啥?这就是变相赶人走嘛!”
出来打工7年,田小龙在好几家五金厂呆过,基本技术都有,手里也有点存款,“老家租房子便宜,这两年盖房子的人也多,都要用到五金(产品),生意应该问题不大。”
【解析】
农民工返乡创业或成趋势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都阳认为,沿海部分制造业农民工即使失业,但当地还有其他工作岗位。目前沿海用工整体紧缺,而待遇普遍高于四川,不会出现爆发性“回流”。不过,他认为对沿海企业、尤其中小型制造企业经营状况,需密切关注。
郭晓鸣认为,城市收入增长放缓,将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政策,则为创业提供了可能性。今年将出现更多有一定技术、资本的农民工,回川成为农业大户、开办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