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镀金”干部 驻村更要“驻心”
1个人,15天,走访15个村民小组,见了400多户村民,磨破两双胶鞋,写满3本《民情日记本》……
□记者 刘鑫 文/图
人物:达州市达川区亭子镇长艾村“第一书记”郑家伟
去年4月,达川区医保局机关干部郑家伟,被派驻到长艾村接替此前的“第一书记”。究其原因,先前派驻的机关干部,没有驻村帮扶,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随后,由组织选派郑家伟入村接任“第一书记”。
5月23日,在达州市公安局,郑家伟正带着村民李树佳一家人排队抽验DNA,“他家是村里特别贫困的几户人之一,又超生,娃娃到现在都没有户口。现在国家有了政策,这才想到找我们村干部想办法,今天我就带他们来验DNA,下午还要去医院拿出生证明,把孩子上户的事儿落实了。”
下基层“第一书记”对症下药
一边带李树佳一家人办理相关手续,郑家伟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从听到郑家伟要上任 “第一书记”的消息后,郑家伟的老父亲就大动肝火。“父亲认定我是犯了什么错误,不然怎么在机关呆得好好的,突然被打发到农村去了,我当时是百口难辩。”回忆起最初上任长艾村时的情景,郑家伟无奈地笑了。
带着老父亲的埋怨,带着对新工作的憧憬,郑家伟走马上任。虽然有思想准备,但面对村里的情况,他还是没想到,“村委会破破烂烂,15个村民小组没有一条水泥路,全村上下没有一棵产业树苗……”为了尽快打开工作局面,郑家伟开始着手寻找长艾村这个省级贫困村的致贫根源。1个人,15天,走访15个村民小组,见了400多户村民,磨破两双胶鞋,写满3本《民情日记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并切实调查出了长艾村党支部阵地建设滞后、基建产业发展滞后、干部队伍配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
怎么办?连续几个夜晚,郑家伟独自睡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彻夜难眠。“问题的关键是党群思想观念落后,所以我决定自费带着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外出‘见世面、找差距’。”郑家伟说。
于是,通川区青宁乡前力村“养鸭大王”王敬国那里,迎来了一批学习养殖技术的陌生人;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 “铁书记”杨帮武的办公室里,走来一批带着学习笔记本的党员干部;经开区斌郎乡何家村整村推进产业发展的项目施工现场,来了一群渴求发展脱贫产业的长艾村人……“看到差距,见了世面后,村里的干部和群众的确发生了大变化。”郑家伟说。
拔穷根产业助力乡村展新颜
“取经”回来后,郑家伟趁热打铁。7天开了15个会,推选15个村民小组的组长;40余次带着干部跑市区各部门,申请资金81万元;回“娘家”争取相关经费,配电脑、打印机,修缮村委会组建活动阵地;4个月,引回1个企业,发展4家大户,为173户贫困户制定出了产业脱贫规划。
“郑书记,是个干实事的人,做人做事不走过场。”李树佳告诉记者。
一旁的村干部还补充说,从去年4月到任开始,郑书记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都在村里,全身心扑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老百姓和我们都喊他‘周末书记’和‘产业书记’。”
同时,郑家伟还广泛征集亭子镇党委、政府、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意见、建议,拿出了《2015—2019工作规划》,按照“固本强基、产业强村”的思路,要求党员干部跟贫困户缔结“命运共同体”,按照“十三五”脱贫工作思路,采用“扎根基层、收集民意、找准症结、拟定思路、寻求资源、分步实施、加强监管”的方式,实现长艾村的“造血”式脱贫转变。
如今,在短短1年时间内,长艾村变了模样:水泥路连接全村15个村民小组及场镇,四通八达;360亩香椿、400亩大红袍花椒等产业经济林,长势喜人;培育两户年出栏生猪300余头养殖大户;3个美丽新村聚居点已在规划实施当中,183户贫困户已有173户找到了产业脱贫的路子。
“事实上,长艾村是一个典型的‘抱着金娃娃却找不到饭吃’的地方。村里的那座扇子山,背后就是全市重点项目之一斌郎乡何家村,一旦通村路连接好,就可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示范带。”郑家伟说。
对于长艾村一年内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贫困户曹印是众多受益人之一。15岁外出打工的曹印,不仅没挣到钱还落下病痛,在郑家伟的帮扶下,他修建起年出栏土鸡10000只的规模化养殖场,彻底走上了产业脱贫奔康的路子。他说:“没有郑书记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真心希望他能一直在长艾村干下去。因为跟着他,我们大家都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村民点评
郑书记是个“实干派”
长艾村三组村民尹正英:郑书记做事有耐心还很细致,他是真心为了老百姓好,我很佩服他。
长艾村八组村民李树佳:郑书记是个“实干派”干部,只要是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事情,他从来不推诿,一定负责到底。
长艾村四组村民陈世秀:我是一个普通农民,就会做点儿木工。如果没有郑书记的启发和指导,这辈子也做不起来木料加工企业。郑书记是一个有商业头脑同时又具备发展眼光的好干部。
编后
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
向贫困村选派 “第一书记”,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式,而“第一书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去年11月,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召回撤换制度,不胜任、不达标或违反纪律规定的“第一书记”将被召回并另行选派。
《意见》出台后,各地召回、调整了一批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在基层干群中引发强烈反响。那么,新上任的“第一书记”在农村一线干得到底如何?是否已经制定出群众满意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为此,记者深入部分“召回”村,了解“召回”前后发生的变化。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些贫困村正在发生的可喜变化。
虽然《脱贫攻坚 “第一书记”再出发》系列报道暂时告一段落,但“第一书记”在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前进的脚步,还远没有停止。今年,我省已明确105万贫困人口脱贫、2350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的年度 脱 贫计划,并逐 项 分解 落 实到片到县、到乡到村、到户到人。脱贫目标明确后,“第一书记”们就必须将脱贫攻坚主战场变成检验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带头打冲锋、攻堡垒、破坚冰。奔忙在基层一线的“第一书记”们只有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制定好脱贫规划,凝聚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队伍,才能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最终形成齐心协力干事业、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的合力。郑家伟走在长艾村田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