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心”插上有力翅膀——探寻草根公益助残组织的突围之路

26.05.2014  11:22

 

邛崃市残疾人公益促进会部分成员合影。

 

搬家前的邛崃市残疾人公益促进会活动中心。

 

□记者 刘佳 文/图
    5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助残日。本报与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携手推出了 “心连心·共圆梦——2014关爱农村残疾人”大型互动公益活动报道,得到了许多残疾人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通过接听热线和现场采访,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愿意迈出家门,融入社会。
    目前,社会上也涌现出一些残疾人自己办的社会公益组织,这些“草根组织”能够组织、动员一些社会资源,弥补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帮助实施助残事业。不过,这些“草根组织”也可能因为资金有限、资源匮乏等原因,面临“无家可归”的困境。
    如何让这些社会公益组织走得更远、更稳?从组织力量献爱心,走向既献爱心又为社会 “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或许是这类组织向前迈步的重要突破点。
现状
残疾人有了免费活动站
    3月中旬,邛崃市临邛镇蜚虹社区四组63号居民李勇打通本报热线电话称,他加入的 “邛崃市残疾人公益促进会”的活动场地的使用期限快到了,残疾人的活动将受到影响。
    邛崃市残疾人公益促进会今年2月26日成立,是邛崃市第一家残疾人NGO(非政府组织),38位会员全部来自邛崃城区和农村,大部分是残疾人。据李勇介绍,促进会刚成立时,在邛崃市小南街有两间铺面作为活动场地,共计50多平方米,是当地一位爱心人士主动免费提供给他们使用一段时间的。平时,这个场地是办公和活动两用。5月份,免费使用期限就结束,如果缴房租,一个月需要2000多元,实在负担不起。
    为了场地的事,促进会向社会、媒体、残联等发起呼吁,半个月后,呼吁终于有了回音:邛崃市贸易流通商会愿意给促进会提供一个免费办公场地;同时,暂由促进会出一笔钱,在步行街道旁边的小区内,租用了有100多平米两层民房,作为促活动中心。4月初,记者来到促进会搬家后的活动中心,有不少残疾人朋友在这里聚会,室内陈设较为简单。聊起以前的活动场地,促进会的理事长兼场地管理员阎熙娓娓道来:“以前的那个活动场地帮了促进会不少忙,3月15日促进会搞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30多个残疾人朋友、爱心人士从邛崃各地赶来参加,将以前接收的捐赠物从活动中心运到邛崃市文君广场上义卖,当天赚了4000多元,所得的钱全部用做促进会的活动经费。
    “今年促进会成立后,来自邛崃市各个地方的残疾人经常在活动中心聚会、谈心,这里成了大家的免费‘倾诉站’。以前,我们没有活动中心,聚会就没有固定地点,每一次聚会的花费基本都在700-800元左右。”李勇说。“残友们在这里聚会,我们不收取费用,一些行走不便的残友可以迈开大步放心走、放心锻炼,因为大家都是残疾人,不会有心理障碍。”阎熙说。
困难
缺资金少资源 促进会难发展
    记者了解到,邛崃市残疾人公益促进会是个“草根组织”,是在邛崃市委宣传部、民政局、市残联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主管单位邛崃市残疾人联合会批准,在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的。促进会的注册资金是3万元,宗旨是帮助解决残疾人面临的困难、问题,开展适合残疾人从事的业务项目,提供职业培训,对残疾人就业、创业进行扶持。
    促进会自成立以来,已不止一次为残疾人会员们的权益“奔走呼号”了。阎熙介绍,在促进会成立后,也有不少的成就:搞“爱心助残义卖”活动;通过接收爱心人士的捐赠,定期为残疾人会员提供补助;协调活动和办公场地;每个月定期举办聚会等。“但目前,促进会也遇到一些问题。”阎熙介绍:“比如促进会里的无业残疾人会员较多,很想通过创业,或者通过培训让他们自食其力,但是促进会的资金、社会资源有限,很难有较大的动作。
    “目前资金困境较大。”促进会负责财务的理事王影强介绍:“靠爱心人士和基金会捐赠获得的3万多资金当中,有1.2万元已到位,还有近2万元资金没到位,我们租用一个新活动中心花去1.2万元,购买桌椅板凳等配套设施花去7000元,整体上看,促进会资金捉襟见肘。
    目前,促进会正着手给邛崃本地的残友申请重度残疾人爱心奶屋就业项目,今后,促进会还想给残友们举办“皮具维护”、“电脑操作技能”、“心理咨询”等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创业,发动身边的残疾人筹资成立企业。“希望爱心企业、商家、公益组织多献爱心,关注促进会的发展,尤其是帮助我们解决资金和残疾人就业、创业方面的问题。”阎熙说。
对策
突出专业化服务 吸引资金投入
    针对促进会如何平稳走过创业初期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处的负责人黄勇。
    作为一个社会公益组织,邛崃市残疾人公益促进会有自身的优势:他们是残疾人自主创办的,了解残疾人的需求,与残疾人的沟通和联系很直接,如果办出特色,办出声誉,也很容易获得捐赠主体的信任。他们作为一种新生的、有活力的社会组织,能够组织、动员一些社会资源,弥补基本公共服务的不足,帮助实施助残事业。
    我们发现,社会公益组织在成立之后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基本上都是资金问题。如果发起人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够帮助社会公益组织度过创业的艰难期,就可以逐渐走上利用专业化服务吸引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之路;如果发起人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仅凭一腔热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
    目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已经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一系列扶持措施已经或即将出台,社会组织发展有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像邛崃市残疾人公益促进会这样的社会组织,我们建议要突出“专业化服务”,通过诚信的、高效的服务,来争取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支持。比如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就可以首先从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开始。如果这个组织开展的培训,投入少,见效快,残疾人满意,培训就业率高,残联就可以购买他们的培训服务。
期盼
发展创业项目 帮残疾人自食其力
    在场的促进会会员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位名叫冉刚(化名)的会员。冉刚身体健全,是三轮车夫,其妻杨某,去年3月因病导致半身不遂,他平时除了要照料妻子饮食起居,还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
    记者:家中的状况如何?
    冉刚:家中85岁的老母亲去年8月申请到民政补贴,买社保,每个月能领到1140元钱,妻子能领到238元低保;我目前跑三轮车,还没到退休年龄,所以没想过去养老单位,目前与妻子一起在促进会,在这里既能照顾妻子,又能帮助他人。
    记者:今后有什么打算?
    冉刚:我现在一边跑三轮车,一边在促进会做志愿者;我妻子这种情况,找工作相当艰难,希望以后她能够通过促进会的创业项目自食其力。
借鉴
专注特殊儿童早疗教育政府购买专业助残服务
    成都市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中心,是由四川仁爱医疗基金会创办的、非营利性的,一个重度脑瘫和智障的儿童及青少年的托养、培训、教育、潜能开发、生活培训机构,是一个非政府社会组织。负责人胡斌介绍,善工家园目前有学员89人,老师49人,专职社会工作师有12人,2014年项目运行费用将近200万元;目前善工家园已成立并运行了大龄托养部、小龄早疗部和助残社工站三个项目。
专业服务得到认可
    善工家园服务助理、专职社会工作人员朱洪润介绍:“2011年善工家园成立之初,共有18位重度学员、12位专职老师,活动场地是租住的一居民楼,共三层。孩子们上课时因声音较大,有时会对附近的居民产生影响,于是,机构负责人挨家挨户上门,给附近居民介绍机构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通过走访,绝大部分居民表示理解和支持。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来过善工家园,看到我们老师所做的事情,看到孩子们所接受的服务,感受到这里像家一样呵护着孩子的成长,都表示非常认可和支持我们所从事的事情。同时,也会有大量的社会爱心人士来到善工,投入到辛苦的志愿服务中,用他们的爱陪伴孩子们成长。
    2011年3月,善工家园首期启动资金达30万元,由四川仁爱医疗基金会全额捐资;2011年9月,得到成都市武侯区残联的支持,进驻武侯区残联大楼;2012年5月,善工家园与武侯区残联有了实质的合作,政府购买善工家园的服务,托养教育区内的脑瘫、自闭症和智障儿童、青少年,这个合作也使善工家园增加了20多个学员。
职业化管理做支撑
    谈起创办善工家园的经历,胡斌介绍:“虽然成立只有3年多时间,但是从2005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寻找专业的助残支持资源,并到香港、台湾等地调研。善工家园成立后,我们引入了合作伙伴——来自台湾地区的公益组织 “胜利之家”,提供专业助残服务,解决了技术支持和运行体系的问题。
    “作为非政府社会组织,善工家园能够做起来,迈过了项目选址、资金筹集、成员配备、专业服务等几个重要的坎,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专业的支持体系和职业化的管理,这使得我们在政府选择购买服务时,能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