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书缘 一家墨香
人民网成都9月29日电(记者 刘裕国)他叫龙敦仁,敦实的身材,黑黑的“国字脸”,当他站在“书香德阳·全民阅读”那背景鲜红的领奖台上,代表该市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先进家庭侃侃发言时,记者一眼就认出了他。
他家住在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鄢家镇星光村,三年前记者曾走进这个村,认识了龙敦仁。他是这个村里爱写诗的一群农民的领头人,他的“像栽秧一样爬格子,像爬格子一样栽秧……”的诗句和几本诗集、歌词以及戏剧作品都很雷人。他的家庭,在这次 “书香之家”全国性评选活动脱颖而出绝非偶然,在村里,也算是出了名的“秀才一家人”。
坎坷不弃读书路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这是龙敦仁的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他们一家三代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他父亲解放前读过三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寒,不能继续念书就去帮人放鸭子,这活儿风餐露宿,说累也累,但是鸭子放在田里,闲着也是闲着,他就利用鸭子觅食的机会在田边看书,鸭篷搬到哪里,他就把书箱担到哪里,几年鸭子放下来,他不仅熟读了四书五经,还念完了大学、中庸,成为乡间小有名气的土秀才。解放初期,土改工作队见他父亲能解文识字,便推选他当了农协会主任,后来又担任鄢家乡十四村的村主任。
龙敦仁出生在新中国,四岁那年,父亲硬让他识字念书,油灯下、水车前,常能听见他的朗读声。到了上一年级时,龙敦仁已读完了《弟子规》、《三字经》、《四言杂字》、《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传统启蒙书籍,有的书他还能背诵全文,邻里乡亲为之羡慕,父亲也感到骄傲。“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些名言 ,让龙敦仁自幼刻骨铭心,读书成为他人生的最大快乐的追求。
正当龙敦仁上小学三年级时,浩浩荡荡的“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闹革命”,他的小学学业就这样被耽误了,好在一九七0年,公社小学附设初中班,他赶上了当时的两年制普及初中,他也成为一名“赶班初中生”。当时初中升高中受年龄限制,他的学业就此画上了句号,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但是,龙敦仁强烈的读书愿望尚未泯灭,劳动之余,坚持自学读书。
可是,当时,除了有几本初中课本以外,没有更多的书可读,唯独能读的就只有一部四合一的《毛泽东选集》,也被他读得卷了边。于是,他想到到书店去买点书看,当时百页左右的书也就几角钱,可是他毎天挣工分的劳动价值才八分钱,要想买本书真的很难。有时收了工就到街上书店去逛逛,过去的书店也不像现在开放式的可以随便翻阅,多看几本你又不买,服务员就不耐烦了,他只好隔着柜台看看书目,饱饱眼福。有时也收点家中的破铜烂铁去卖了买几本书看。
耕种不离土,读书不离行。龙敦仁开始结合农耕读书。他常去购买点工具书和农业技术方面的书刊,如杂交稻繁育、土农药配制、菌肥生产、“九二0”培养,时间长了,他就成了队上的“土专家”。同时,他还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挍,把自己所学的东西传授给大家。不久,他被评为德阳县业余教育先进个人,被大队选为农科员、团支部书记。他开始订阅《四川文艺》和《四川画报》,偶而用从幼年所读的传统美文中学到的音韵知识,也写点曲艺、唱词,搬上大队、公社的舞台。从那时起,他也做起了“文学青年”的“作家梦”。
勤学苦读成家风
读书改变了龙敦仁的命运。1975年10月,他幸运地当选为鄢家公社的人民陪审员。一个“赶班初中生”要代表人民参与法庭审判、合议案件,这可不是儿戏,他一时感到充满压力,但是,令他高兴的是不愁没有书读了。
在任陪审员的5年中,从“六法全书”读到现行的司法解释条例,他阅读了大量的司法手册、案例选编,写下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并热炒热卖,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工作实践,参与法庭办简报、写总结、编案例、写判词,成为大家公认的写手。
1979年10月,龙敦仁被调到当时的鄢家公社当了一名广播员。线路架设、无线电技术、新闻釆写和编播业务,这些知识从那里来?仍然只有求助于书本。《无线电》、《电子世界》、《新闻界》是他每年的必订刊物,特别是《无线电》杂志,他订了整整三十年。每到年终,他还将一年的杂志重新装订成册,现在把三十年的杂志摞起来,都和他个头一般高。
有如有数不尽的家庭,将书香与血脉、姓氏、家风一起,默默地传续,成为储藏、积攒能量。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要想找一名女高中生算是高攀了,而龙敦仁的妻子杨波正是冲着他爱读书来的。妻子的到来,当时算是他家的“高才生”,更是给家庭营造了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她不仅喜欢购书、读书,现在还是一名网络阅读高手,收藏了上千件优秀博文和电子图书,供全家人分享。
因为有这样的读书传统和家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两个儿女,除了给孩子购买大量的儿童读物,还原创了许多故事和励志儿歌,让孩子从小就受到书本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
说起女儿上大学选专业,这里还有一段故事。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一群青年从峨嵋山旅游返回,行走在成都街头,迎面来了一名“老外”,前来问路,口里连声念道:“逼什塔、逼什塔”(音),他们一行人没一个能听懂,他们就半开玩笑地回答:“逼死你、也逼死我”,老外好像真听出了什么,扭头就走了。由于不懂外语,呼悠了“老外”,龙敦仁一直內疚在心,到了女儿龙梅高考时,他毅然主张让她报考了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由于受家庭的影响,女儿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很优秀,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四年本科,大二就过英语六级,大三就达到英语八级,刚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选聘,现在在成都一家外国语学校任教。“女儿不仅成为他们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而且填补了我家不懂外语的空白”,龙敦仁谈话时显得很兴奋。
儿子龙涛也不示弱,2006年冬季,高中在校就考入北京武警总队十四支队,成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一员。每天除了紧张的训练、升国旗、站岗,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利用休息时间自学电脑技术,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得到支队首长的肯定,并让他管理网站和支队宣传厨窗的图文制作。龙涛自学成才的事迹,受到《电脑爱好者》杂志社的专访和报道。五年的刻苦自修,龙涛完成了三年制法律本科学业,使龙家又多了一名大学生。
一双儿女都成才,龙敦仁特别欣慰,他说:“这是书香家庭熏陶的结果,这是知识的传承和延伸!”
身份没变价值变
“六十年与书结缘、相伴,虽然我的农民身份没有改变,但是,我的人生价值、我的人格品位、我的社会认同和影响却提升了许多;六十载刻苦攻读、钻研,虽然我的物资条件没有别人富有,但是,我的精神生活却比别人过得充实。”走在开满白色柚子花的鄢家乡道上,龙敦仁对记者说。
“要是只停留在两年初中的知识上,恐怕我早已退化成了文盲或半文盲。”龙敦仁十分感叹。
他认为:读书不在多少,关键是学以致用;做人不分贵贱,关键要有所作为。他在一次获奖感言中这样说过:知识和学历无关,却与阅历有关;智慧和智商无关,却与痴迷有关;成就和身份无关,却与勤奋有关。只有从荆棘中爬过来的,才是自已的路。这就是我的人生感悟,这就是我的读书谏言!
氤氲的书香,没有形状,没有重量,千百年来,却总能为一个个家庭涂抹最明丽的底色。龙敦仁一家三代,爱书惜才。以购书为积才,以藏书为荣耀,以读书为快乐,以写书为励志,以传书为功德。他家有藏书3000余册,他通过读书丰富知识,自学成才,服务社会。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龙敦仁参加了省、市、县举办的上百期新闻写作、文学创作、技术培训班,先后在人民日报社新闻函授部、四川省青年作家文学讲习所、四川省戏剧创作提高班、全国家电维修中心刊授、函授、培训结业。被四川省广电厅评定为一级机线员,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刋、电台、发表新闻、文学作品千余件,出版多部作品。创作的歌词《走四川》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小品《网上邻居》获全国第四届戏曲、小品大赛 三等奖 ;广播剧《纳贤》获四川省广播剧评选政府提名奖,多部曲艺、小品、诗词在全国和省內的大赛中获名次;获得《无线电》杂志举办的“场效应管在高频电路中的应用”制作竟赛三等奖。十多项小制作、小发明课题正在实施中。
龙敦仁让自己多年读书的成果服务社会。他利用牵头的“云峰诗社”,组织带领身边群众和文学爱好者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到镇小学校开展文学讲堂,义务编辑农民诗社社刊《云峰诗草》。辅导的“鄢家镇嫂子艺术团”斐声全国,牵头领衔的鄢家“云峰诗社”和主编的《云峰诗草》在省內外小有名气。他先后为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农村书屋、乡內群众捐赠书刊二千余册。数十件诗歌、歌词、戏剧作品被多家谋体、出版机构收藏入典、入籍。他个人成为省、市多家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的骨干。读书活动和读书成果在乡镇、村组乃至县內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和带动了群众文化活动,为推动地方的文化发展、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书香家庭,建造书香国度的基石。龙敦仁一家人的读书之路,彰显了提升国民文化涵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