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双一流】加快一流学科建设 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20.06.2018  11:11

十三五”以来,为促进学校科学研究快速、协调和科学发展,推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和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学校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强工升理精文”提升计划、“科研倍增计划”“学术特区计划”和“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等系列战略,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人才与队伍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获得重大突破,服务社会的科技能力明显提高。

《西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已于今年4月份正式印发。这标志着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的目标已经确定,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按照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结合学校现行科技创新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便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所在,以为更加务实更加快速更加高效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早日达成既定目标。

一、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

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从国家层面来看,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从学校来看,到2020年,学校将努力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力争成为国家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具体目标是工程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模式。教育部负责人强调,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重在一流学科基础上的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重在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高校要坚持学科有选择性的发展,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

因此,我们学校科研工作的重心就是要紧密围绕学校的特色,支撑优势学科建设和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5.8.18,中央深改小组通过)中提到:1.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3.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推动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4.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健全科研机制,开展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5.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校智库,提高服务国家决策的能力。6.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保护创新、宽容失败,大力激发创新活力。

二、建设内容及成效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与改革任务清单里,科技处作为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的任务分别为10项和9项。建设内容和成效具体如下:

承担重大(点)项目的能力逐步提升。

集中力量组织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持续保持在国防军工领域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努力在环境友好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和重点科研方向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2016年,自然科学类立项科研项目47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7项。

2017年,自然科学类立项科研项目58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4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核能开发科研项目重大项目立项1项经费3200万。

从2017年开始,学校制定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重点)科研计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8年,到目前为止,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重点项目立项1项995万。2018年学校共申报国家自科基金431项(2016年315项,第一批获批39项,四川省省属高校第四,2017年323项,第一批获批33项,省属高校第五),从基金委初审的反馈意见来看,质量上也有较大的提高,希望有好的结果。

科研经费总体呈上升趋势。

前三年,自然科学类项目的科研经费,虽然有小的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立项经费从2015年的9900余万元,到2017年的1.37亿元;到校经费从2015年的8400余万元,到2017年的1.17亿元。

但与规划和任务清单中要求的科研倍增计划:2018年科研经费达1.5亿以上;2019年科研经费达1.8亿以上;2020年科研经费达2亿以上,仍有一定的距离。

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

前三年,JCR四区以上论文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总数287篇,一区29篇,到2017年的总数430篇,一区90篇。

但ESI前1%和3%的论文很少,且不稳定,对ESI学科的推动作用仍需加强。

科技成果奖励有望突破。

10年来,学校科技成果获奖数量一直不温不火。近三年,我校独立和合作获得的省级科技成果奖励,从2015年的1项,2016年的4项,到2017年的6项,在授奖总数总体下降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进步。2018年,学校推荐9项成果提名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蒋刚教授、黄晶博士申报的项目均获得了2017年度绵阳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有望获得四川省科技奖较好的成绩。今年,我们也主动组织协调,联合相关的董事单位联合申报了一项,有望获得好的成绩。

我们正在积极努力,主动策划和组合近年来所获得的省级一等奖,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奖的再一次突破。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多年的努力,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批复,成为四川省首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共建学科团队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论证报告顺利通过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军民融合),作为四川省2+1的申报模式,已经向教育部提交。

具有鲜明特色的联合共建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和建设正在积极有序推进。

三、思路和措施

(一)一切以崇尚科学、敬畏学术、营造生态的科研环境为出发点,以国家科技政策导向为主线(根据省教育厅有关绩效工资据实核增和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实际,继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形成良好的制度设计、生态的科技创新环境氛围,探索和实践全新的科技评价体系,最大效能地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对标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按照目标任务导向,配合人事部门,在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和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上试点建设学术科研特区。

(三)重视科研发展新布局、新思路、新信号,鼓励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合作,着力协调和组织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提升承担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和水平。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今年两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改为科学技术部管理,这说明,一方面将有利于科技资源和项目在这五大科技平台上合理分配和协调。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统筹,国家必将加大由政府主导的,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引导科研人员瞄准重大科学前沿。

在刚刚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同时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因此,有些院士提出,国家应在“卡脖子”的地方要推动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并给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压担子。

(四)继续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有资质的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单位、有提名权的部门(单位)或个人的沟通和联系。鼓励协同创新,积极筹划组织与董事单位及其他合作单位的联合报奖并进行分类指导。

(五)强化ESI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建设成效。加强目标任务的绩效考核和指导,修订《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试行)》。

(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着力打造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筑巢引凤。努力使其成为人才资源的栖息地和创新动力的发源地,继而实现快速发展的终极目标。

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共享共赢。充分发挥各方的特色和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共建联合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

完善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布局,积极推进生物学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

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流科研成果产出、一流学科建设,绝不是仅仅靠一个人、一个学院、一个学科,而是与全校师生息息相关。一流科研成果产出、一流学科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不是一股风、一时热情,不能患得患失。

我们需要有高度统一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耐心,努力创制和营造好的制度、好的保障、好的环境氛围,用持之以恒、努力奋斗的精神,沿着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从产品到品牌的发展思路和路径,着力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为实现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刘芳池  编辑)(科技处  供稿)

 

我省2018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出炉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四川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核心提示:记者12日从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了解到,中小企业局
四川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