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双一流】 对标“双一流” 建人才高地

19.06.2018  18:53

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流学科必须有一流师资作保障。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学科急需、引培用并举”,全力推进“龙山人才强校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努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构建以增加知识价值和业绩为导向的动态激励机制,以创新团队建设为主体建立人才特区,形成有利于一流师资队伍汇聚和学科群整体实力提升的内部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了五个一流建设目标:“育一流人才、聚一流师资、建一流学科、产一流成果、抓一流管理”。在聚一流师资建设目标方面,明确了一项建设任务和一项改革任务清单。围绕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群、博士点一级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我们还需要主动作为,及时对接国家和省市政策,健全机制,鼓励创新,匹配待遇,加强保障,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一、实施人才强校计划,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一)建设目标

到2020年,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培育引进上实现突破。引进培育100名左右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力争新增1-2支国防科工局科技创新团队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或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增3-5支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拼搏创新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措施

1.人才队伍现状

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9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42人;博士研究生717人。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共计160余人次,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教育厅创新团队10个。

虽然学校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目前的双一流建设目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领军人才严重匮乏、青年拔尖人才奇缺。人才大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人才评选竞争非常激烈,而我校人才资源基础薄弱,每年有竞争力的申报人选不多,学科、平台吸引力不强、学科分布不平衡,再加上无区位优势等,人才软、硬环境等方面亟待改善,引进优秀人才日趋困难,留住优秀人才更加迫切。

2.深入实施龙山人才强校计划

学校当前要认真落实好《西南科技大学推进龙山人才强校计划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文件,紧紧围绕学校一流学科和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聚焦“培养、引进、使用、服务”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构建大人才工作格局,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不竭的发展动力。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突出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要以超前的人才意识,识才引才。要实施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和四川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人才项目,培养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要认真研究分析相应人才政策及变化,准确把握各类人才申报评选特点,提前谋划,做到海内外人选提前物色与沟通好、校内人选提前规划与培养。对4个重点建设学科,每个学科应有1人以上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领军人才;3个加快建设学科及2个培育建设学科,每个学科应有1人以上达到领军人才水平的人才;建设的23个一级学科应有一批人员规模、结构合理的学科人才队伍(达到学科评估的师资队伍要求),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中应有相当数量人员入选省级人才。

到2018年末,学科领军人才达到3名左右,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达到50名左右。到2019年末,学科领军人才达到6名左右,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达到75名左右。到2020年末,学科领军人才达到10名左右,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达到100名左右。全面完成拟建一流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

二要精准引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深入实施“龙山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需要,精准引进人才。聚焦学术高峰与高原建设,加强领军人才引进,塑造开放竞争环境,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坚持以用为本原则,推行“学术院长”、特聘教授等柔性引才机制。以学科建设方案中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学术水平要求引进学科急需人才,加强紧缺专业师资队伍引进力度。

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修订完善体现学科差异的人才分类标准,打破人才引进上“大锅饭”作法,实现不同学科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引进待遇,提供有竞争力、差异化的人才引进待遇。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挖掘人才、招募人才的视野和途径,走出去、请进来,完善信息发布渠道,特别是相关专业领域学术网站及期刊的宣传;重视以才引才,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积极举荐人才;加强重要学科科研平台需求吸引人才;拓展全职引进海外人才渠道。强化用人单位人才引进主体地位,加大对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力度,为引进重点人才(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逐步建立引进效益评价机制,做好人才风险评估,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三要重视青年,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放手使用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成才铺路搭桥,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推进实施好“龙山学术人才科研支持计划”“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层次人才及团队的重点支持,强化目标考核,产出一批高水平学术科研成果。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教学名师培育、教学团队建设等重要举措,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需进一步健全青年人才重点培育工程。

四要统筹协调,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

围绕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群、博士点一级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加快建设的一级学科,统筹协调入选省级以上团队和学校团队建设(学科方向团队、ESI团队、创新团队、教学团队等),重点建设5支左右优势学科创新团队和10支左右优势学科培育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建设为主体建立人才特区,加快中青年领军人才培养,带动学校整体师资力量的提升。

五要突出师德,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严把教师选聘入口关,实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的评价、考核监督和表彰奖励机制,长期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一)建设目标

以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为导向,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集聚创新人才的人事分配体系,建立有利于提升师资水平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双一流”建设,反映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激发教职工创造潜能的教师激励体系,建立有利于充分释放学校办学活力的人事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制度。

(二)主要措施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突出以学术科研成果产出为重点,以品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评价导向,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深入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高层次人才遴选和培育中要突出教书育人,让科学家同时成为教育家。坚持业绩导向,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专业技术岗位晋级工作。坚持学校统筹、分类分级评审、专家评审制度,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全面评价、择优晋升,建立职称择优破格晋升绿色通道,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要坚持人才投入优先

统筹学校资源,形成合力,集中投入。学校在团队建设、导师遴选、人员配备(拟出台的合同制工作人员管理办法明确了科研助理的设置与管理)、经费投入、工作条件、职务晋升等资源配置相关政策正在逐步优化与完善,使学校有限的人财物资源,优先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提供支持。

三要建立学术科研特区,打造人才高地

学校正在抓紧调研,制定学术科研特区政策,从管理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岗位激励等给予特区特殊倾斜政策,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

四要充分发挥政策效益,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和增长机制,完善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内部激励机制,引导各学科取得标志性的成果,推动学科群整体实力的提升。当前除加大教师表彰力度,重点奖励贡献突出的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继续落实好“龙山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外,一项重点工作任务就是要按照上级绩效工资据实核增有关要求做好学校绩效据实核增,并做好绩效增量改革分配工作。近期学校将修订学校(含学院)符合据实核增的奖励政策及创收分配办法,充分发挥政策效益。据实核增项目主要包括: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报酬;职务发明完成人奖励(含专利奖、软件著作权奖、学术专著奖、品种审定和标准制定等奖励);科研项目完成人奖励(科研项目结题、论文收录、科技成果鉴定、科技科研项目获奖、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奖励);科研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省部级及以上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博(硕)士点成功申报、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成功申报奖励);面向企业和社会承担科研项目所获收益中发放给科研人员和及其团队的劳务报酬;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培训和咨询等)所获收益中发放给科研人员和及其团队的劳务报酬。

三、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

学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人,要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要推进落实校、院两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作为人才希望有一个真诚奋进的团队,好的平台与前景,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无后顾之忧。为此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帮助解决人才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体现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对成果的尊重。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刘芳池 编辑)(人事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