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三农”实践的满意答卷

20.02.2014  11:16

 

达川区新农村综合体一角

 

区委书记许国斌在调研现代农业 彭晓伟 摄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在达州市达川区农村采访,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望无际;现代化养殖场气势恢宏;大春备耕有条不紊;农田水利建设热火朝天;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集市贸易生意兴隆;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农家院坝欢声笑语,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敬老院的老人们在暖阳里打牌、下棋,幸福地安度晚年……

 

刚刚过去的2013年,达川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工作目标,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攻坚克难,爬坡上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三农”工作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多措并举促农增收

 

达川区强化了农民增收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负责制,加快产业发展速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入性收入上下足功夫,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35元,增长12%。

 

强化农民增收机制保障。一是领导责任机制。对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分别安排1-2名区级领导包片,每个重点项目落实一名区级领导牵头负责,实行了“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目标责任制。二是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区本级财政以4000万元作为投入基数,每年按20%比例逐年递增。同时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建立了政府投入、社会资金、农民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考核奖励机制。把农民增收作为区级有关部门、乡镇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区委、区政府对成绩突出的区级部门和乡镇分别予以2-5万元的奖励。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抓好粮食促增收。去年全区粮食总产45.5万吨,实现七连增。创建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6个,建成万亩蔬菜示范区4个,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39.5万亩,总产量98.7万吨。二是转移就业促增收。围绕重大产业培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用工需求,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2013年,全区转移就业20万人,有419户贫困家庭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脱贫。三是发展养殖促增收。以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区为依托,稳步推进养殖业,2013年全区累计建立和发展畜牧生产基地乡(镇)50个,新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50个,累计发展畜牧养殖小区达到337个,新发展畜禽规模养殖户347户,累计43335户,出栏生猪89万头、肉牛6万头、肉羊8万只、家禽990万只。全区畜牧业产值达27亿元。四是强化合作促增收。深入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土地托管经营”等多种土地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对承包土地进行合理规范的流转。农民通过在土地流转中获得流转收入,在园区务工中获得劳务收入,在返租经营中获得经营性收入,在年终盈利中获得分红性收入。2013年全区土地流转7.2万亩,涉及6421户农户,人均获益800元。五是引导创业促增收。在实施重大战略、推进产业升级、布局建设项目等方面,优先考虑扩大农民创业规模,鼓励引导农民就近创业。2013年全区实现农民创业1876人,实现收入增长786元。

 

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达川区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单向目标考核,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区级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建立了新农村建设周报制度和督查制度,先后多次召开新农村建设推进会,全区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赵双木、管石桥两个示范片区新建聚居点26个,改扩建和民居风貌塑造7000余户,建设村级活动中心26个并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连片发展蔬菜、水果主导产业2.8万亩、规模养殖户160余户,硬化道路140余公里、整治渠系60余公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1.5万亩、发展清洁能源1500余户,初步形成蔬菜、水果两大主导产业为,生猪、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田网、路网、水网格局初见规模,示范片经济持续增长、群众增收能力明显提高,业兴、民富、人和、村美的格局初步显现。

 

新村聚居点建设全面完成。去年以来,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继续坚持“宜居、宜业、宜商”的原则,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多规衔接,坚持因地制宜、促进适度聚居,坚持培育产业、实现产村相融,坚持完善功能、推进公共服务,坚持注重文化、塑造风貌特色,突出“小集居、大聚合”和“川东人家”风格,形成尊重自然、依山就势、凸显特色、助推发展的格局,充分展现“前庭后院、栽瓜种菜、植树摘果、鸡犬相闻”的新农村景象。去年全区共建新农村综合体2个、新村集聚点88个,完成了年初既定的目标任务。

 

产村相融分步实施。坚持“依托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的原则,采取依托现有产业和培育新的产业两种方式,实现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对新村聚居点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区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村相融的目标;对新村聚居点产业基础较弱的,区上结合全区产业规划给予重点扶持,确保每个聚居点核心区规划建设特色产业500亩以上,每个新农村综合体核心区规划建设特色产业2000亩以上,力争每个新建点用三年时间实现产村相融的目标。

 

现代农业欣欣向荣

 

全区围绕优质粮油、蔬菜、水果、生猪、乌梅五大主导产业和蚕桑、安仁柚、青脆李、山胡椒、青花椒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并逐步将其发展为全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扶持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全区现代农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以赵双木、管石桥两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核心,加快双庙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百节现代乌梅科技示范园、石梯现代水果科技示范园建设,逐步形成麻柳——大树10万亩粮经复合基地示范带和管村——石梯10万头生猪基地示范带。目前全区已新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3万亩,建成万亩柑桔示范区1个,粮经复合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万亩,新发展集中连片设施农业4000亩。新引进了投资3.8亿元的佳丽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园和投资1.5亿元的达川区现代生态科技博览园。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积极引导土地有序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流转,逐步将农业生产主体由现在的分散农户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转变,实现全区农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最大限度把农民组织起来,凝聚到产业链上,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2013年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6个,发展种养大户110家、专合作社227个、市级龙头企业13个、示范家庭农场7家。

 

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纵深推进。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合社争创名牌,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进行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质认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充分利用渝洽会、西博会、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等展销平台,大力宣传全区农业特优产品,努力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达州市森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川区鸿旺养殖场、达川区皓顺养殖场等6家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第四届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在达州召开,达川区16家农产品企业参展,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进一步扩大了全区农产品企业在秦巴地区的影响力。第十四届西博会暨2013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召开,达川区宜华酒业有限公司代表达州市参展,以独特的产品优势,得到了众多客商和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四川农村日报王锡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