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六抓六强化”发力蔬菜产业供给侧
蔬菜产业是达州市达川区(以下简称达川区)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之一。一直以来,达川区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抓蔬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现已形成“绿色主导、循环生态、三产互动”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区常年蔬菜面积3.55万亩,辐射引领全区39.5万亩蔬菜产业发展,达川区蔬菜供应量占达州市蔬菜本地供应量的70%以上,为满足城乡居民所需和助农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抓“调投带”结合,强化扶持政策激励
一是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按照“改造提升、扩大规模、夯实基础、做牢基地”的总要求,培育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做强“赵家-双庙”、“金垭-河市”、“金檀-大堰”等3个万亩省级蔬菜基地,建成“赵家-双庙-木子”、“河市-金垭”等4条蔬菜产业带,由此进行蔬菜产业结构布局和结构调整。二是强化财政资金投入。近年来,达川区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先后投入财政性资金3亿多元;构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交易服务、融资担保、金融服务、政策扶持等“六大体系”。三是强化金融机构支持带动。引导3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蔬菜、畜牧、加工和休闲农业,带动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向全区蔬菜产业累计投入26多亿元;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达州农商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开展抵押贷款300多笔5000余万元;生猪纳入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201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特色经济作物蔬菜保险,省、区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
二、抓“种养加”一体,强化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推行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资源循环利用,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体系。目前,全区发展3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多个,常年种植蔬菜近3万亩,建立畜禽养殖场150多个,建立雨晨、瑞福、达康源等蔬菜初精深加工厂10多个、年加工蔬菜1000多吨,年变废为宝处理增收500多万元。
三、抓“一二三”产融合,强化三产互动推进
三江园、瑞福农业等新型主体协调同步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生态观光、农业生产体验、农产品初加工、农家乐等一二三产业,分别修建150多亩蔬菜主题公园、300多亩的果桑文化园、200余亩的蔬菜主题公园、100亩玻璃育苗大棚,使菜园变成了公园、园区变成了景区。截止目前,这些蔬菜基地先后接待游人5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四、抓“产学研”结合,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已与西南大学、四川农大等科研院校、业务主管部门及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合作,积极抓好蔬菜品种、物质、技术和人才等科技成果转化和储备。目前全区培训蔬菜、畜牧、休闲观光业主1000多人次;引进蔬菜新品种50个,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机具40多项,蔬菜相关研究荣获市、区科技成果3项,累计推广面积30余万亩;全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统防统治100%,病虫灾害损失达到4%以下。
五、抓“产供销”结合,强化产业链条延伸
一是抓源头,夯实供应基础。大力推行 “猪(牛)-沼-菜-鱼” 、“猪(牛)-桑-菌-菜-鱼”等绿色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化肥用量减少了23.5%。集成绿色生产种植技术30余项,推广绿色防控3.6万亩,覆盖率达89.1%。健全完善生产投入品台账、蔬菜产品销售台账,严禁使用违禁生产投入品。建立蔬菜生产农资供应、集约化育苗等规范化社会化服务组织15家,网上建立了农技110专家联系基地,建成3个特色精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精品特色农业专业村3个。
二是建平台,提升流通效率。建立以城区蔬菜批发市场为主、乡镇农贸市场为中心、微型产地市场为依托的蔬菜产销网络,以及集万吨果蔬恒温库、拣选分级、配送管理为一体的双佳冷链物流,构筑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万户种蔬菜、千家搞运销、百企跑市场”的良好局面。创新“基地采摘-冷链运输-小区配送”新型电商业态,建设综合性“智慧菜篮子”电商平台,对接15个本地农产品基地,建设13家社区“智慧微菜场”,构建了覆盖主城区的菜篮子生鲜直达配送体系。实施蔬菜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完成了城区5个菜市场改造,可解决10万群众买菜难问题。
三是重监管,确保质量安全。加快以“产品流向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为目标的质量安全追溯和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了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机制,全区39.5万亩蔬菜规模基地全部通过了无公害基地认定,蔬菜“三品一标”认证39个,每年蔬菜抽检合格率都在99%以上,全区未发生一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四是强品牌,拓宽市场营销渠道。发挥 “双佳”、“达康”、“蜀腾珑”、“尚蔬坊”等蔬菜品牌效应,动员和组织各类蔬菜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农博会、西博会等以及开展农超、农校对接和现场采摘节、品鉴会,多渠道拓展蔬菜市场销售渠道。2017年品牌销售达31%;依托雨丰、启云等龙头企业发展 “订单”红辣椒、食用菌、甜玉米和榨菜等加工产品和鲜销产品,外销达4.7万吨。
六、抓“引培改”结合,强化产业基础建设
一是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为前提和基础,推行以土地租赁、土地入股、土地返租倒包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截至目前,30亩以上蔬菜规模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
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个引领全区39.5万亩蔬菜产业发展,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2家。
三是开展股权量化试点改革标准园建设。在达川区鸿源种植专合社开展股权量化试点标准园创建工作,成立了股权量化小组和项目管理小组,建设中所有资金由专合社垫资,按照方案将财政补助资金50万元的52.6%形成的资产是26.3万元,量化给成员,专合社对持股的成员按当年商业银行定期利率1.5%的标准实行“固定”保低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