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有一种壮丽叫重生

14.02.2015  12:59

  立春后的川中大地,处处盎然生机。记者重访芦山地震灾区看到,不到两年时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房重建已全面完工,城里建筑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曾是一片废墟的土地,崭新的家园正拔地而起。

  民生优先,重建从难点“破冰

  走进宝兴县五龙乡团结村,搬入新家的村民正忙着贴对联、挂灯笼,喜迎即将到来的春节。

  这是66岁村民杨其华在新房里度过的第二个春节。他生来残疾,一生独居,靠着政府补助度日。一场地震将他最值钱的房子也给震毁了。“没有党和政府,我哪能住上这样的新房?”杨其华说,新房没花一分钱,搬进时连电视、床、桌椅、棉被都配好了。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在灾区,像杨其华这样的“三孤”、五保户等特困群众,重建由政府“兜底”统建。早在去年春节前,雅安市625户特困户率先迁入新居;另外,4400多户需特别帮扶的重建困难户,也通过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社会援助等方式,全都建成了住房。

  重建资金有限,每一分钱要花在刀刃上。去年10月,雅安市优化调整了36个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业务用房重建项目,压减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涉及投资1.2亿元。如今,这笔资金已重新安排在全市12个城乡民生、基础设施重建项目上。

  民生重建更让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开工建设,即将结束雅安市内没有火车站的历史;国道318线雅安至二郎山段恢复重建项目开工,将彻底解决国道“穿城而过”的尴尬……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雅安全市7.8万余户农房重建已全面完成;城房重建任务3.3万余套,完工率超过33%;教育和医疗卫生项目完工率均超过76%;全市重建项目完工率和累计完成投资率实现了“双过半”。

  从“自建委”到“自管委”,群众自己“当家做主

  重建任务繁重,如何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是考验地方党委政府的一道难题。

  在灾区党委政府引导下,一些乡村“发明”了由群众代表组成的“自建委员会”,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督质量,从集中建议到处理纠纷……群众自己“当家做主”,看似复杂的征地拆迁等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震后,根据规划,宝兴县五龙乡团结村将新建新村聚居点。刚开始,村民们对新房户型争议大:房间面积大,数量少,亲戚来了住哪儿?自建委否定了设计方案。设计方最终决定减少单间面积,为每户增加2至3个房间。

  自建委更是农房重建质量“把关人”。作为芦山县飞仙关镇凤凰新村自建委的质量监督员,村民杨绍先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工地上去“巡视”。有一次,他发现水泥搅拌不均匀,立即向施工方指出问题,监督及时整改。

  200多个聚居点拔地而起,许多农民告别了过去分散居住的生活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加强聚居点的管理和服务?自建委摇身一变,转型成了自管委。

  在震中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聚居点,自管委正在思考群众致富问题。他们走村串户听意见,提出利用靠近龙门溶洞、青龙寺大殿等景点以及规划中的50亩荷花池,发展乡村旅游业。提议得到了村民们一致响应。有的办农家乐、有的开小商铺,聚居点慢慢成了新村旅游综合体。

  龙门乡流传着一曲快板:“灾区人民有骨气,不低头来不放弃。不等不靠干得欢,励志打造新芦山。别说灾后家乡苦,苦尽甘来日子甜。只要汗水勤浇灌,美丽芦山谱新篇……

  “重建赶考”,一名党员就是一面红旗

  城镇住房重建,拆迁是一道现实难题。震后,芦山县芦阳镇先锋社区许多老百姓一度持观望态度。为此,社区立起了红旗榜,发动党员干部带头重建、带头帮扶、带头致富。每名党员完成一项,就可获一面小红旗。

  红旗数一天天增加,77岁老党员杨德清坐不住了。原来,他的儿媳妇对拆迁补偿有着很高的期望值。杨德清做了一晚上动员工作,终于说服了家人加入重建队伍。

  “多亏了96名党员带头,先锋社区才成了名副其实的‘重建先锋’。”社区支部书记李卓卉说。截至1月底,先锋社区297户城镇住房自建户中,已有231户开工,完工率达41.4%,位列全镇之首。

  重建困难多,灾区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流动的红旗。震后,雅安市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支援灾区一线;市县乡6400名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21万重建户;2.3万多名一般干部职工和有帮扶能力普通党员,结对帮扶26万加固维修户……

  吴潮海曾任市级机关派驻芦山县龙门乡群众工作组组长。他用“三会四讲”来描述此前农房重建动员工作:在村里召开户长会、院坝会、家庭思想工作讨论会;跟受灾群众讲重建政策,讲优惠措施,讲发展前景,讲法律法规……

  3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这是灾区党员干部的一场“赶考”。灾区坚守“质量、安全、稳定、廉洁、厉行节约和舆论引导”六条工作底线,着力完善项目推进、督导和问责机制,努力交出令人满意的重建答卷。(新华社记者 杨迪 吴晓颖 叶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