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中国电建成都院一直在行动

12.01.2017  20:05

 

9月8日下午,南充市高坪区万家乡邵家坪村“脱贫攻坚坝坝会”在该村委会院内举行,50余人齐聚一堂。会上,贫困村民、业主代表、易地搬迁户、危房改造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建言献策,共话精准脱贫。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和决战时期。”“今年邵家坪村要实现整村摘帽、贫困户脱贫的目标任务,我们有信心。

在这场攻坚战中,地方政府、中国电建成都院、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等齐心协力,各司其职,多方筹措,不断完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产业扶贫、住房改造、金融扶贫、结对帮扶、政策兜底、教育引导等形式,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要让全村的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当天的“诸葛亮会”,一直开到日落西山。

鱼渔并授强“造血”  产业培育稳增收

南充市记者慕名来到万家乡邵家坪村,阳光下,只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紫薯藤漫山遍野。该村引进的种植专业大户张敏介绍:“紫薯幼苗由政府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当前长势良好,最后由业主统一回收。这是市场上反响很好的越南紫罗兰品种,营养价值非常高,市场需求很大。

再过一段时间,全村栽种的200亩紫薯即将收获,到时张敏将对老百姓种植的紫薯统一按每斤2元价格回收。万家乡政府对32户贫困户设立动态贫困股,人均1000元入股到紫薯合作社中,以保底10%的分红比例对贫困户进行分红。这不仅能让老百姓尝到在家门口、庄稼地就能挣钱的甜头,而且更能坚定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

近年来,花椒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花椒价格呈上升趋势”,午后的阳光分外灿烂,当看着一株株不断成长的花椒苗,邵家坪村的种植大户张作武非常兴奋,他说:“今年我承包了700亩土地,用于种植九叶青花椒,两年后挂果便可上市,到时不仅能实现规模化种植,而且能实现人均增收500元。

邵家坪村一直是当地典型的贫困村,贫困户几乎占全村人口的一半。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02户、共702人,现有村道水泥路7.5公里、社道路1.4公里、山坪塘11口、蓄水池15口、集中供水站2个。全村不仅人均耕地少,而且土地十分分散,老百姓收入来源以传统的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中国电建成都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刘长青积极引进业主和企业,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老百姓种植,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政策吸引,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业主参与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并鼓励贫困群众以扶贫资金、土地等入股到合作社,以分股、分红脱贫,达到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获益增收的目的。如今,该村通过引进张敏、张作武两户有实力的业主,规模种植紫薯和花椒已达1000余亩,吸纳10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其中贫困户全参与,可让每个贫困户实现增收2000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成都院的好心人”,贫困户张明科激动地说。为了让他家早日脱贫,帮扶单位和第一书记费了不少心血,不但帮他盖房子,还帮他无息贷款发展产业。同时,为促进贫困户增收,以家庭为单元辅助发展家庭农场。如今,贫困户家里的猪肥了、牛羊壮了、鸡鸭鹅成群结队,产业发展起来了。

刘长青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中,邵家坪村坚持‘鱼渔并授’,根据贫困户和老百姓的意愿搞养殖业。通过引进本村外出经商的业主回乡创业,带领全村的老百姓脱贫致富,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而且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拔‘穷根’。

三大保障”安民心  设施完善变村容

刚一进村,眼前就呈现一片繁忙景象:轰轰的挖掘机声、隆隆的搅拌机声、铛铛的砖头声,伴着人们的说话声、呐喊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如今邵家坪村正在热火朝天的开展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听村民杨秀英讲,邵家坪村现在流传着这么一些话:“拆除旧房住新房、新房盖上娶新娘”“村村道路户户通,代代不忘世世恩”。

邵家坪村普遍房屋破旧,全村95%以上还是30年前的老房子,几乎看不到一座像样的楼房,有的甚至已成为危房,根本不适合居住。为保障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帮扶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争取资金项目,为贫困群众解决出行难、饮水难、居住难、看病难,如今“道路宽了、水安全了、房子盖上了、看病方便了,也更省钱了”,贫困户杨碧琼笑得合不拢嘴。

据刘长青介绍,“两不愁、三保障”是考核贫困户是否脱贫的基础指标。脱贫攻坚以来,在联系该村的区委领导及区委办等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改造住房近40户,易地搬迁6户,新建住房10余户;便民道路修到每户贫困户、网络通到村委会。贫困群众实现安全饮水、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无一人因贫辍学;已完成村社道路1.5公里,开挖水池2口,启动水渠1.5公里,8公里花椒产业路的施工队伍已进场。互联网已通,完成村级活动阵地、老年活动中心、便民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场所300平方米,村卫生室、文化室改造已完成,邵家坪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想教育齐并进  良好风气渐养成

邵家坪村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高山村、旱山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300元。刘长青介绍:“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当地将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思路一变、市场一片;不是条件真有限,而是思路太局限;扶贫首当扶‘智’,还要扶‘稚’,更要扶‘志’;只有贫困群众的思想解放了,才能有向前看的‘眼光’;只有贫困群众的眼界扩宽了,才能高涨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作为典型的偏远山区,存在老百姓思想意识不高、村干部精神面貌差的一些顽疾,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呢?刘长青以“白天干工作、晚上开夜会”的方式,深入到每家每户,给他们讲政策、传精神、鼓信心、解困难、聊真心,慢慢融化老百姓的心;同时开展文明新风教育活动、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孝道文化宣讲活动,并形成制度,让老百姓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当然远不止这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村干部及村民到会龙镇花椒产业基地进行技术培训和学习,定期对本村党务、村务进行公示,每周对贫困户的清洁卫生、社会风气进行打分评比,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动员大会和金融扶贫政策的宣讲。

今年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贫困是长期形成的,特别是偏远山区,脱贫攻坚任务不是简简单单报个数字、轻轻松松做个冲刺就能做好的。要做到贫困群众的稳定脱贫、不返贫,思想教育是关键。”刘长青如实说。

如今,全村的老百姓、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好转。村干部的腿“”起来了,贫困群众的腰“”起来了,老百姓的脸“”起来了。村民自身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等、靠、要”思想明显改变,“蛮横无理”态度正在逐渐消失。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守礼谦让、尊老爱幼,好的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好的风气正在逐渐形成。

全区观摩学习现场会在邵家坪村进行,各乡镇“一把手”对示范点的建设工作纷纷点赞。相信,在不久的今后,一个崭新的邵家坪村将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成都院驻村第一书记到贫困户家了解情况

 

大力发展紫薯产业创收

 

贫困户门前庭院改造

 

村委会改造后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