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城市就业 每年招六千余人

06.09.2015  10:32

这个暑假,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秋智乡布甫村的索南龙周又去了一次尕朵觉悟雪山,这是当地藏族同胞心目中的一座神山。1995年出生的索南龙周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上学,学的是影视后期制作专业。这也是玉树地震后北京市对口支援玉树的一个项目。去北京上学以来,索南龙周每个假期回家乡都要去一趟神山,转山之后他心中的梦想更加清晰了。

索南龙周的梦想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开一个传媒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雪域CPVS人”。在索南龙周看来,实现梦想的力量来自他接受的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说。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今年8月,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对民族教育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对职业教育的招生体制、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对口支援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改变命运的一条非常实际、切实可行的道路。

学一技之长更加现实

知识改变命运”,是很多人内心笃信的真理,考上大学也成为很多孩子的奋斗目标,但是对于生活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通过上大学改变命运仍显困难。

我们那里是很美的牧区。”索南龙周说,但是因为海拔太高,在整个青海省都属于十分落后的地区。经济落后带来的是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再加上一些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我们那里一共也没有几个大学生”。

虽然从小学起就“一直是三好学生”,但在索南龙周看来,能学一技之长更加现实。“如果上了高中没有考上大学,就要回牧区当牧民了。”索南龙周的同学中已经有好几个结婚了,“有的孩子都两岁了。

索南龙周家是地地道道的牧民家庭,家里共养了50头牦牛,全家的收入就靠它们。“每年大概能卖三四头牛,收入大概1万多元。”索南龙周说,自己还有一个上初中的弟弟,“弟弟上学的钱国家基本包了。

我希望尽快掌握一门技术。”索南龙周说。

近些年,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教育部相关人士介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通过国家示范院校、骨干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项目,支持民族省区高职院校各类项目443个,总投入15.72亿元。支持中职示范校项目154个,总投入15.616亿元;中职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项目349个,总投入46.893亿元;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647个,总投入12.9亿元。同时,地方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使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2009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约1万名藏区学生到川内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其中87%以上的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如今,已有4届“9+3”毕业生走向社会,初次就业率均达98%以上。

未来的路变宽了

跟索南龙周相比,来自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珠街乡从岗村文耐社的彝族青年段王斌的求学之路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初中毕业后,段王斌没有上高中,而是跟当地很多同龄人一样外出打工。段王斌的家在大山里,从家到县城至少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到了雨季还经常出现滑坡,“从家里出来的路就更漫长”。

再难走的路也挡不住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段王斌来到重庆,在一家铁艺装修公司做些杂活,“打打单子,做做表”。

这样的日子让段王斌觉得没什么意义,两年后,他回到了家乡想学点儿技术。当时,正好赶上北京市商业学校与保山市的几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联合招生。段王斌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借着这个机会,2014年段王斌开始在北京上学,学的专业是物流服务与管理。

以前,对段王斌来说离家就是那3个多小时的山路,现在,他说毕业后也可能会留在北京,离家的路变成了几千公里。

虽然离家远了,但是段王斌觉得自己未来的路变宽了。“我学的专业找工作并不难,以后能更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心里也更踏实。

少数民族孩子最需要的是开阔视野

跟教学生掌握技能相比,开阔少数民族孩子的视野是当前最需要的。”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副校长朱厚峰说。

不少教育界专家指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与当地的教育条件有关,同时也与当地人特别是父母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每到挖虫草的季节,学校里的一些孩子就见不到了,不用问,肯定是被家里叫回去挖虫草了。”一位援藏教师说。

这位援藏教师记得,有的孩子会说,学习不就是为了将来挣钱养活自己,“挖虫草就能养活自己,我为什么还要上学?

事实上,这种疑问同样也摆在了朱厚峰面前。

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并不难,难的是转变他们的观念。”朱厚峰说,要让这些孩子明白,不挖虫草,同样也能养活自己,而且可能会养活得更好。

为了让更多少数民族地区孩子走出大山、走出牧场,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2010年起,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在内地部分省(市)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的意见》,天津、河北、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山东、广东12个东中部省市的44所职业院校开始举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每年招收西藏学生3000人,学生学习、生活费用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2014年起,西藏内地中职班招生范围扩大到到青海藏区,2014年6个省的8所学校招收青海藏区学生405人。

2014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快西藏和四省藏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当年,西藏和甘肃、云南、四川、青海4省藏区共建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29所(不含附设中职班),在校生46944人。

从2011年起,天津、上海、辽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9个中东部省市的33所职业院校举办了内地新疆中职班,每年从新疆招收3300名学生,学生学习、生活费用由主要中央财政负担。2014年首届内地新疆中职班有2416名学生毕业,其中2121人顺利就业,就业率达87.78%。

此外,各地还在西藏、新疆等地建立了不少扶贫、援建等项目,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孩子进入内地,不仅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很多学校除了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外,还会利用周末等时间带他们游览历史名胜古迹,并提供一些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