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小而精务实接地气 聚焦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中)

25.11.2021  20:55

  转型综改示范区授权决定只有7条,共844个字;

  制定出台全国首个解决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问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从启动到通过用时不到20天;

  禁止野外用火决定从立项到出台,时间不到1个月……

  聚焦问题关键,解决具体问题,发挥地方立法空间大、灵活性强的特点,贯彻地方立法“小切口”要求,成为近些年来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显著特点。

  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加快立法进程,2018年起步之后的3年,每年平均新制定法规达16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制定的法规,调整事项相对单一的占到70%以上,体量相对较小的占到大多数,不设章节的达50%以上,法规一般都在30条左右。其中,修改的57件法规,都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不再搞“大而全”“小而全”。

 

小题目

 

  曾几何时,为了让法规“看起来很美”,地方立法喜欢追求“大而全”,这也是地方立法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提升法规的可操作性,成为地方立法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问题。为此,山西省人大常委会聚焦实际问题,将一些看起来很小的题目作为抓手,进行专门立法,解决现实难题。这一特点,在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典型的例子,就是专门制定了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地方性法规。

  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是一种陋习。很长时间以来,立法解决随地吐痰的呼声很高。但由于考虑到法规施行难,被一次次搁置下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法治保障显得尤为紧迫,随地吐痰直接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为此,山西省专门出台了“禁吐”法规。该法规着眼“执法部门履行职责,社会力量发挥作用”,实施以来,有效解决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监管难的难题,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探索了路子,实现了“小法办大事”。

  与此同时,对涉及范围比较大的事项,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在选题时十分注重抓住关键节点,实施重点突破。比如,全民阅读条例立项前,最初的设想是制定较为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反复论证后,立法机关认为,国家法律对此已作了全面规范,应着眼于压实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先制定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再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方面的法规。

 

切准特色

 

  立足地方实际,解决自身问题,是山西省人大立法工作的重要原则。

  在法规立项上,立法机关在法规起草前,都要深入调研,吃透情况,编制立法大纲,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比如,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针对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实际,突出解决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防治。再如,制定康养产业促进条例,针对山西独特的资源禀赋,明确支持促进特色农产品、中药材与康养项目的融合发展,使法规有了“山西味道”。

 

切细内容

 

  地方性法规只有明确具体,才能管用、好用。

  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精细化立法要求贯彻到立法全过程,努力实现法规调整对象和范围清晰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清楚具体。

  以预防和制止餐饮浪费规定为例,围绕餐饮服务、消费、监管各环节,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主体行为规范,仅对餐饮供给方就作出了16条规定,从宣传提示、教育培训、员工素质提升、菜品设计、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范。

  再如,修改平遥古城保护条例,为保障消防安全,对可能引发火灾的各类情形都作了规范,包括禁止升放孔明灯、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生产、经营、运输、储存非生活所需的易燃易爆品等。

 

切实措施

 

  立法工作中,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在务实有效、便于执行上下功夫。

  比如,制定保障和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办法时,注重破解贫困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乏两大问题,规定省市政府可以组织城市三级医院对县级医疗集团进行托管,明确到乡镇卫生院工作薪酬待遇不低于县级医院。

  又如,根据省委要求,自主起草制定了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条例,建立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社会资助构成的补充养老保险。为了能让各级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将补充养老保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参保人缴费和领取待遇予以补贴;省政府根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物价变动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障标准变化情况,制定缴费档次标准和财政补贴办法。从模型测算来看,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投入超过18亿元,其中省里拿了大头。通过再筑一道防线,建立符合山西省情的标准适度、能兜住底、可承受、可持续的补充养老保险,提高群众养老保障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低收入人群因老返贫。

  通过“切小题目、切准特色、切细内容、切实措施”,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在保证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让地方立法更务实、更接地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