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幸福出发 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双手创造新生活

22.12.2014  21:18

灾后重建已经一年多,灾区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前,记者来到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坪溪新村聚居点和天全县老场乡共和村,对赵文洪、袁琼、李志强三个家庭进行采访。他们是灾区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灾区人民面对困难不低头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赵文洪夫妇

 

丈夫加工木材

 

妻子发展养殖

 

芦山县太平镇大河村坪溪新村聚居点是一个统规自建的新村聚居点,有94户人家,目前已经入住新居的达71户。

 

该新村聚居点分为木房和砖混楼房。木楼房区,一排排木房隽秀挺拔、古朴典雅,散发着新鲜木料的香味;砖混楼房区,各色瓷砖装点着新房,也装点着村民的新生活。

 

在新村的砖混楼房区,一栋两层楼房前的院坝里,一名男子正在检修木材加工机。男子名叫赵文洪,是楼房的主人。

 

现在的生活环境与过去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对新生活,赵文洪连连称好。

 

赵文洪家原在离聚居点4公里远的赵家坪山上。灾后重建后,一家人决定进新村聚居点建房。为了快马加鞭修新房,赵文洪请来邛崃的专业施工队,首批动工修房,仅用2个多月,一栋建筑面积270多平方米的楼房拔地而起。去年春节,一家人搬进了新居。

 

赵文洪家新房一共花了28万元,借贷10万元。为尽快找钱还债,赵文洪与妻子分工:他花3万多元买回一台流动锯木机,用拖拉机载着走村串户为乡亲加工木材,生意好时,每月能挣几千元;妻子从事养殖,一人喂20多头商品猪,现有10多头猪即将出栏。

 

有了新房子,还得挣到大票子!”赵文洪笑呵呵地说,不怕债务多,就怕不干活,要想过上富裕生活,勤劳才是硬道理,只要人勤快,就不愁致不了富。

 

走进赵文洪家的新房,楼上楼下全装修,房屋宽敞亮堂,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主卧室内还设计了卫生间。

 

袁琼夫妇

 

丈夫跑运输

 

妻子卖水泥

 

在大河村坪溪新村聚居点,有一名脑子灵活的勤快人,她就是年过40岁的村民袁琼。新房竣工后,袁琼率先在新房里做起了建材生意,既方便了乡亲,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袁琼原住在聚居点对面的高山上。灾后重建刚开始,夫妻俩便齐心协力,集中精力修新房,仅3个月,花费20万元就建起了楼房。去年12月底,简单装修后,一家人搬进新房过新年。

 

就是想建得快一点,早点修好早点专心挣钱。”袁琼告诉记者,她家跟赵文洪家一样,都是新村聚居点首批动工的重建户,一方面,提前修房工人好找,费用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早日修好房子,早日放开手脚挣钱。

 

袁琼看准自家新房位于公路边的优势,新房竣工,简单装修后,便拉回水泥搞批发兼零售,薄利多销。许多重建户和施工单位都在袁琼家购买水泥,她的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

 

谈起现在的生活,袁琼笑着说,新房修起来了,生活环境改变了,依然需要拼搏。为此,袁琼同丈夫明确分工,袁琼在家卖水泥、看管孩子,丈夫专心在外跑运输。袁琼还把家里的空房租给建设新村聚居点基础设施的工程人员,加上帮忙做饭,每月还有近两千元的收入。

 

袁琼说,在农村,勤劳是战胜贫穷的法宝,一家人要通过勤劳尽快还清债务,走上富裕路。 康燕 记者 彭加权

 

洋仁香在整理货物

李志强夫妇

 

借钱建新家 筹资开超市

 

丈夫左手高位截肢,妻子个头不足1米,“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面对房屋倒塌,他们勇敢面对,不沮丧、不放弃、不灰心;为了重建新家园,夫妻俩齐心协力,顶着烈日在废墟中寻找可用建材;重建中,他们坚决不当“困难户”,不等不靠不要,借钱建新家。他们就是天全县老场乡共和村二组村民李志强、洋仁香夫妇。夫妻俩坚韧不拔、身残志坚的精神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转眼,寒冬又将来临,李志强夫妇是否已经建好了新房、搬进了新家?如今的生活状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进老场乡共和村进行探访。

 

小卖部变成“大超市

 

小洋,再给我们每人倒二两白酒,称一斤花生。”在洋仁香的超市门前,村民毛长富和几个老人一边喝着白酒,一边嗑着花生,享受重建后的幸福生活。

 

看到有客人前来,洋仁香笑盈盈地迎了上来。一楼一底的房子除了超市正面贴上了瓷砖,其他地方都没有进行外墙装饰。虽然新房与其他重建户相比还是简陋了一些,但洋仁香对现在的居住条件非常满意。“在大家的帮助下才建起了新房子,搬进新家对我们一家来说已经是件奢侈的事情。”洋仁香说。

 

地震前,李志强利用居住在路边的便利条件开起了小卖部,平时由洋仁香照管。地震中,房子倒塌了,受李志强夫妇身残志坚精神的感染,邻居毛恩华腾出路边的一间房子免费提供给夫妻俩使用。

 

7月初,新房建好后,洋仁香一家在没有装修的情况下就搬进了新家。

 

听说洋仁香夫妇准备利用新房开超市,当地一名好心人给予了他们大力支持。“以前小卖部面积不大,卖点基本的生活用品谋生,现在铺面大了两倍,商品也增加了几十种,生意越来越好了。”洋仁香对目前的生活非常满足。

 

超市成了村民的好去处

 

李志强勤快、肯吃苦,无论是在村里打工还是外出务工都深受欢迎。”说起李志强和洋仁香夫妇,毛长富竖起大拇指夸赞。

 

新房动工后,李志强从村民手里借了五六万元,又从银行贷款5万元,筹集到了建房款。

 

房子建好后,李志强继续外出务工,洋仁香一个人经营超市。由于她个头矮小,每天整理货架上的货物都要爬到板凳上才行,别人20分钟干完的活,她要将近一个小时。无论怎么辛苦,洋仁香总会尽心做好,把超市打扫得干干净净。

 

村里老人只要平时没事,都会邀约到洋仁香的超市买酒喝。“别看她身体残疾,但服务非常周到热情,在这里大家都感觉很温馨。”毛长富说。

 

儿子已经上小学6年级,明年就要读初中了,经济负担也会越来越大。李志强夫妻俩希望儿子今后有出息,长大了报效祖国、感恩社会。

 

在洋仁香的新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但夫妻俩不等不靠、对困难乐观积极的态度,让这个家庭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力量。

 

采访后记:

 

残疾,不是贫困的标签,更不是依赖政府和社会的资本。懒惰和贫穷同行,不勤劳肯干,幸福生活无法实现。

 

地震后,洋仁香和李志强用残缺的身体树立了一面旗帜,用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幸福之花。

 

在灾难面前,他们选择了自强、自立,一楼一底的房子他们建了整整一年。如今,这个简陋的新家是夫妇二人辛勤劳动的结晶,更是一家三口幸福的港湾。

 

不沮丧、不放弃、不灰心,这样的残疾人更加值得人们尊重,也更加值得政府和社会帮扶。重建家园,他们那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雅安日报 记者 周代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