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一年沉降2.8厘米 成都变“沉都”? 专家:安全
2014年7月9日成都遭遇暴雨袭击,新希望路一在建工地旁的露天停车场发生塌陷。(资料图片)
成都市地降情况示意图显示,红色点位较为集中的东南方向,地面沉降情况比较明显。
近三年成都地面塌陷事件
2014年7月9日,成都暴雨。棕树南街一处停车场塌陷,4辆轿车连同地面上的几棵大树坠入数米深的基坑内。
2015年7月9日,二环路北三段一小区地面塌陷,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2016年3月6日,双化街路面塌陷。事发时,一辆出租车陷入坑中,未造成人员伤亡。
好好的地面为何会发生塌陷?近年,几个地面塌陷案例也被成都一群测绘专家注意到了。从2013年开始,四川省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地理省情监测工程,最近监测报告已基本完成,其中,对成都等城市的重点区域地表形变的监测给出了答案——人为因素导致的沉降,甚至塌陷事故。
9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四川测绘局下属的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听科研人员讲述了我们脚底下不为人知的变化:实际上,由于活跃的城市建设活动等原因,我们脚下的土地确实在“下沉”。
720万个沉降点
城东南地面沉降最明显
根据《四川省“十二五”基础测绘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和任务,四川省第三测绘工程院负责重点区域地表形变监测项目任务实施,作为该项目负责人的工程师孙晓鹏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从2013年开始,选了成都、绵阳、乐山这三个成都平原城市建设活动比较活跃的城市,以及当年曾发生过泥石流灾情、有必要采集地表形变数据的都江堰市实施四面沉降监测工作。
重点区域地面形变监测工作采用了很专业的科技手段,采用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PS-InSAR),用雷达波对一个区域采集相位信息和振幅信息,通过二次干涉的信息是变化的,精确度非常高,可以达到毫米级。
孙晓鹏打开了一张成都城区范围的基础影像图,随着图像放大,密密麻麻不同颜色的点也越来越多。“点一共有730万余个,不同的颜色,代表相对沉降的程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成都绕城内区域,明显是东南方向红点最为密集,而红色则代表沉降量比较高的区域。
地铁沿线沉降
专家:这很正常,不一定危险
成都城区范围的基础影像图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孙晓鹏操作软件,隐藏公路铁路线等信息,但他指着屏幕说:“你看这几条黄色的,颜色勾勒出的轮廓,能辨别出目前成都建成和在建的几条地铁线的走向,这正是地铁建设呈现明显的沉降趋势的反映。”
通过监测发现,地铁穿过的地区形变速率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地区,“形成一个凹的感觉,地铁线路在盾构之后,会有一个较周围更大的地面沉降”。同时,另一方面,成都很多的高层建筑物建设,地基开挖需要抽地下水,建筑建成之后楼也有自重,也会造成地面沉降。
孙晓鹏选取了其中一个点位——施工中的地铁7号线科华南路站,地铁站监测数据是沉降1.7厘米/年,周边几十米区域的沉降也有1.1厘米/年。他说,在建地铁沿线相较于周边地区沉降速率较大,表明地铁的修建是地面沉降的一个重要诱因。“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沉降反应,沉降幅度也很小,不一定有危险。”孙晓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