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生:联手3200农户家门口创业
(实习生 唐霞 柳力天 记者 陈杨) 农业技术员出身的他历经多年的技术沉淀,已经不满足于种菜、不满足于自己发展,而是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让山区的土地里“长”出钱来。他创立农业合作社,出资金出技术,农户可务工,还可用土地、技术入股,每到收获季节,即使市场菜价下跌,也执行合同价收购。
他在我市建成了首条蔬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工厂每周可以在当地“吃进”数十万斤蔬菜,所生产的开胃菜、榨菜、腌菜等销往全国各地。
不满足于镇农技站的技术指导工作而选择“下海”创业,在家门口大规模种菜并加工蔬菜;不但自己种,还带领乡亲们一起种——乡亲们可选择土地、技术、资金参股农业合作社,还可在合作社务工。目前,平昌县已有3200户农户在欧阳生的带领下向致富路迈进。他的创业发展史不但在我市没有现成的先例,在四川省乃至全国也极具典型性;他的经验,得到市科技局、省科技厅、国家科技部的肯定。日前,记者来到平昌县驷马镇阳升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这位农民企业家的创业史。
A 20年前海南学种菜,如今家门口创业
欧阳生和蔬菜结缘,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1991年,欧阳生从达县农校毕业后,回到驷马镇老家当起了一名农技员。其后,当地准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年轻的他有幸与不少农业技术骨干一起,被派到海南。在海南省蔬菜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学习了种辣椒、豌豆等反季节蔬菜。
“这四年的时间,对我的触动很大。”欧阳生说,在海南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年因为排水系统故障,一次强降雨过后,几千亩蔬菜都坏了,亏损巨大。这个失败的经历让他了解到,种菜是一门技术活。在海南学完技术回来,欧阳生发现,老家的农民没人带动,农业发展没出路,跟海南一对比,差距很大,一心想要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带领当地的乡亲们致富。
平昌是传统农业县,每年输出大量劳务人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劳动力素质整体下降,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松散,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长期工作在乡镇农技一线,欧阳生意识到,这些虽是困难,又意味着机遇。
2007年,欧阳生从驷马镇农技站辞职,“下海”创业。和其他人外出发展不一样,他选择了在老家的土地里继续和蔬菜打交道。
创业之初,经济紧张,欧阳生向亲戚借钱,家人都不支持,说农业效益低,搞不出啥名堂。这让他一度很是沮丧。幸好在外地发展的弟弟很支持他,借给了他50万元启动资金。
说干就干,欧阳生租了100多亩地,首先在驷马镇天生村建了63个温控性大棚,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还出苗子、出技术,交给当地农民种,再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到了收获季节,他的收购车直接开到田地边,以合同价格收购。萝卜上的泥土都不用清洗,就可以直接卖钱,这让很多农户选择和他联手。
B 3200农户联手种菜,建起蔬菜深加工生产线
种植规模扩大了,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让他们得到实惠,是欧阳生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自费到周边城市考察农产品生产、销售情况。回到平昌后,他联合30多户农民、集中了28亩土地,发起成立了平昌县阳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社员签订生产合同,采取定单农业的方式,由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刚开始,社员积极性高,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参股社员当年就发展到170户。
正当他准备与社员们大干一番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第二年蔬菜收获季节,大部分社员却没有将种植的蔬菜交售到合作社。原来,一些菜贩以稍高于合作社合同价格直接到社员地里收走了蔬菜,致使合作社对外销售合同无法兑现,投入了种苗、技术和设备,却得来一场空,合作社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面临解体。
如何寻求破解之策?欧阳生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农户以土地入股,按股份结算收益,年底分红,社员务工计发工资。”欧阳生说,他决定这样干,这样既可减少业主投资,又能让社员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他的这一想法受到了县科技局高度重视,当即组织调研,确定了业主42%、科技特派员20%、农户土地参股28%、合作社10%公益金公积金的利润分配比例。又为合作社引进了蔬菜种植特派员,当年即见成效。
因为欧阳生对农产品质量控制得非常好,合作社能够提供稳定而质量过硬的蔬菜产品,不仅巴城的大型超市,还不断有达州等外地蔬菜商将卡车开到合作社的地头。目前,欧阳生的农产品已经远销成都、重庆、西安等全国十几个省市。
到2010年,合作社蔬菜种植及加工实现产值817万元,利润152万元,其中业主分红64.4万元,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分红30.4万元,农民土地收入17.5万元、参股分红42万元、务工收入94万元,参与农民的平均经济收入较前三年总收入番了两番以上。
种菜成了规模,但如何增加蔬菜的附加值,又成为欧阳生思考的问题。“深加工是农产品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欧阳生说,他开始到全国各地学技术,甚至“潜入”成都的加工厂“偷师学艺”。“艺”成之后,他在当地建成了我市首条蔬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工厂每周可以在当地“吃进”数十万斤萝卜、大头菜等,当地农户在种菜卖给合作社的同时,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到2012年,合作社每月有1000吨的深加工农产品出货,月创利数百万元,有320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涉及数万农民。
C 合作社模式获肯定2个月网销数千件
市科技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社调研后,将欧阳生创造的这种模式总结为“一主双股”农业生产模式,即业主+科技特派员技术入股+农民土地参股,并总结上报,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科技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进行了采访报道。国家科技部农村司、中国农村中心专家多次到合作社调研。欧阳生本人也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11年度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创业家”、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三百”科技示范工程先进个人、巴中市科技特派员等称号。
有了规模种植,有了深加工,欧阳生又将目光盯上了电子商务。他开始考虑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线上线下整合问题,因为合作社有两个人常年跑市场,在网上整合资源,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进一步把合作社的市场扩大。
欧阳生主动联系到重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提出了自己做电子商务的想法。希望强强联手,把巴中蔬菜的品牌打造出来。
2013年9月1日,“欧菜园”的产品开始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网站上架。巴中晚报记者查询发现,上线仅2个月时间,“欧菜园”网上订货量已达数千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还有很多因素制约我们的发展,比如要达到三年后每月出货量超万吨的目标,现有产能要扩大十倍,因为我们的资金周转期长达半年,资金方面的压力还是很大;还有就是,现在有3200户人加入合作社,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欧阳生说,他目前要做的就是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一心谋发展。他希望,自己能够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闯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