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5年我国有望建成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信息网络

09.10.2014  14:23

    新华网四川频道10月8日电(本网记者江毅 杨华 童方)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10月7日云南普洱景谷发生的6.6级地震中,由普洱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警报,提前15秒给普洱市预警,提前67秒给昆明预警。

    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千人计划”学者王暾博士表示,地震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和应急中心给向地震预警手机用户推送了提示信息:“21:49云南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请各用户将你感知的灾情和震感等信息通过本软件上传至地震预警中心,以便配合应急救援工作”,以让民众提供震区的震感和灾情,这是基于地震预警的灾情采集平台首次启用。

    据介绍,该平台提供震时地震预警、震后含待救灾位置和联络人的精准信息的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研判等功能。当地震发生后,平台将向民众推送通过手机采集灾情的指令,民众可以通过手机预警软件的灾情采集功能将地震动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房屋破坏情况等信息通过文字和拍照的形式传回到灾情采集中心。

    灾情采集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回传的灾情信息进行综合研判,既提供灾情强度和分布概况,也提供具体需要救灾的精确定位和联络人信息。通过手机客户端、计算机客户端、便携式移动终端、传真以及专线等方式将灾情评估信息和专题图向防震减灾部门的相关人员发送。

    王暾认为,在地震预报还是世界范围内的科学难题之时,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和灾情采集,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伤害,更能为救灾提供服务。

    地震预警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电磁波传播快于地震波的特点,通过技术网络将地震发生后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利用“时间差”传递给周边地区,以获得宝贵的提前处置时间。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构建地震预警技术系统的设想,但直到近20年才在日本、墨西哥等国逐步建成并面向公众。如2011年日本 “3•11”9.0级地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和电台等方式,向宫城、岩手、福岛诸县的公众提前8到25秒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系统地开展了地震预警技术研究,中国地震局研发的相关技术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验收,今后5年我国有望建成覆盖全国的地震预警信息网络。

    近年来地震频发的四川省,地震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得到高度重视。王暾说,研究所自主研发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为18次破坏性强震提供预警,其中包括芦山、鲁甸等造成重大伤亡和损失的地震。

    目前基于这套技术系统建成的地震预警网络,不仅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学校、铁路、化工等重点领域和敏感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建成覆盖面积11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达3000个。

    记者发现,尽管地震预警技术在实践中已获得明显进展,但在应用、推广时依然面临诸多束缚,目前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人群仅有百万左右。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主要从行政职能方面确定了地震工作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但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这一影响广泛的工作尚无配套细则。

    业内专家表示:全世界的地震预警都存在误报几率,对于误报引发负面反应、责任如何界定,我国目前没有相应配套细则,这也是预警难以进一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预警技术提升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较为明显,今后应进一步完善法律规范、加大推广应用领域的政府扶持,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总体水平。(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