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前科者”禁止开网约车是把双刃剑
背景 :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滴滴出行,11日发布移动出行驾驶人员禁入标准,首次明确网约车驾驶人员资格审查的“负面清单”,有重大、暴力和危害公众安全的犯罪,严重治安违法,交通安全违法等三大类违法犯罪记录及患有精神病的人员都将禁止进入移动出行平台。
新京报发表舒圣祥的观点: 一个人过去做过什么,并不等于将来他必然还会做什么;倘若简单以前科定人,网约车禁入名单中的罪行,岂不是一律该判无期徒刑?为什么不让有前科的人放下历史“原罪”,通过自己的服务去获得报酬赢得赞赏呢?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现行法律还是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都没有禁止“前科公民”从事出租车经营活动。《就业促进法》中“不得实施就业歧视”的规定,也应该适用于有前科人员——除非通过立法方式明确规定有前科人员禁入某些特定职业,否则理应遵循“法无禁止即可行”原则。《刑法》对于有前科人员规定有“前科报告制度”,即: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既然如此,相比网约车平台直接在准入时“一票否决”,为何不在明示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把选择权交给乘客?
小蒋随想: 对于有前科者,许多人确实“有想法”,有戒备心理,这是事实。同时,刑满释放人员要回归社会,不可能不就业,没法不与其他人打交道,也不容回避。现实中,一些刑满释放人员因为有前科受到歧视,找不到工作,又走上犯罪道路,甚至仇恨社会,给社会带来颇大风险。虽然许多人心有芥蒂,但社会必须正视并努力处理好有前科者回归社会这一问题。这涉及一系列工作。一方面,在监狱服刑阶段,有关方面应有意识地对犯人进行劳动与技能培训,尤其对那些被判处较长刑期、与社会脱节时间较长者,更应在他们服刑的后期,对其进行回归社会前的心理指导,让他们对刑满出狱后的生活有理智的预期。此外,社会单位要给予有前科者重新做人的机会,社区街道与公益组织应努力帮助刑满释放人员找活干,让后者感受到社会温度,减少再犯罪的可能。简言之,这是一件“助人为己”的事。网约车平台“封杀”三大类违法犯罪记录人员,或许在一个维度上显得安全,却可能在更大维度上产生逆反心理与隐患,并因更大维度上的不够稳定,影响那一个维度上的所谓安全。所以,“封杀”不能被滥用。限制性准入、强化监督、以观后效,或是折中之策。
宜家认栽搞召回,国标完善势在必行
背景 :经国家质检总局约谈,宜家中国决定在中国市场召回1999年至2016年期间销售的“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共计166万多件。此前,这些抽屉柜因存在可能翻倒致儿童伤亡的危险而在北美市场召回。
京华时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 从拒不召回,到有条件退货,再到决定召回,短短几天,宜家中国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如果不是消费者表现出强烈不满,如果不是上海、深圳等地质检部门或消协相继约谈宜家,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出面约谈,宜家或许不会改变姿态。有句法律名言说得好,“一切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消费者主张权利,才能更好地享受权利。此前,宜家解释,在中国市场,宜家并没有收到过该系列抽屉柜造成伤害事故的案例,且宜家的相关产品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如果此说属实,我们就该从两方面调查,一是中国标准到底低不低,如果低,就该从健全标准入手;二是宜家的“夺命抽屉柜”到底有没有在中国造成伤害事故,如果有,相关部门没收集相关案例则涉嫌失职。宜家服软,仍让人难言轻松。曾有业内人士称,制度缺失、监管缺失和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缺失,是消费者被欺负的主要原因。经此事,便不能再让类似事件重演。对于宜家等跨国企业来说,尊重中国消费者,宜家才能宜家;而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该完善制度完善制度,该主动监管主动监管,不留空子,消费者才能拥有更多消费尊严。
小蒋随想 :这是宜家市场公关的败笔,也是反思我国国标的契机。对宜家而言,如果从一开始就召回在中国售卖的该款柜子,本可以搞成“重视中国消费者安全”的活广告。宜家大可以说,虽然在中国未收到该系列抽屉柜造成伤害事故的报告,且该款抽屉柜符合中国国家标准,但宜家仍然本着对消费者安全负责的态度,决定与北美市场一样召回。遗憾的是,宜家选择了“你没说有问题,我就装没事人”。这不光是自欺欺人,还涉嫌歧视中国消费者,不惹怒中国消费者才怪!宜家为了省召回的钱,损失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与更大的潜在消费,绝对是拣芝麻丢西瓜的傻帽行为。至于我们的国标是不是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有关标准有无差距,会否导致不良商家有空子可钻、在产品质量与售后上搞双重标准,这是必须引起管理者重视乃至补缺的。应当看到,中国制造若想在国际上赢得更多尊重,必须在品质上更上一层楼,国标升级是题中之意。随着国标提升,也有助于促使外流的中国购买力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