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撬动的何止经济

05.06.2014  10:39

[开栏语]
        2010年起,省委实施“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继第一批1266名干部人才援藏之后,2012年7月,第二批1377名援藏干部人才再次奔赴阿坝、甘孜、凉山三州,用青春和热血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发挥才能,形成支援藏区建设和培养锻炼干部“双促双赢”的良好效应。本报今起推出“援藏采访千里行”系列报道,以点带面,记录援藏点滴,定格汉藏一家亲的动人画面和鲜活场景。

援藏采访千里行
走进阿坝县

时间:5月28日  援藏点:阿坝县  对口市:德阳市  □本报记者  安微
        5月28日清晨,阿坝县延续着前两日的阴雨天气,道路两旁的树叶挂着水珠,县城里的空气像被清洗过一样,干净清新。这一天,四川日报“援藏采访千里行”第一组——阿坝州采访分队,到达第一个援藏点。
        走出阿坝县城,在牧场周边的牲畜棚圈上,印着“德阳援建”四个字。在对口援藏工作中,德阳市43名干部人才主动对接阿坝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将德阳推动发展的好方式好方法贯穿其中,与当地干部共享新的理念和方法,让援藏资金发挥带动效益和“杠杆作用”,走出了一条“以援建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的援藏之路。
亩产值从500元飞跃到7000多元
        在阿坝县,当地老百姓长期以来以种植青稞为主。“援藏干部来后,提出搞蔬菜规模种植,并且用工业模式来搞农业生产,我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从去年的情况看,阿坝的农业已经实现革命性发展,亩产值从每年500元变成现在的每年7000多元。”说起德阳在阿坝县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上下的功夫,县农业局局长范文辉赞不绝口。
        是什么项目,促成了突破?为一探究竟,记者来到阿坝县麦昆乡沃朗村,在步行前往德阳援建的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路上,一辆面包车突然停下来,一个人探出头来跟同行的援藏干部刘军亲热交谈起来,此人正是示范园引入的4个蔬菜种植业主之一,来自茂县的施全云。
        施全云共承包了212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莴笋,除了他从茂县带来的17个种植能手外,他还以政府补贴的形式聘请了部分当地百姓,教授他们种植技术。来自哇尔玛乡的索朗就是其中一员。“我以前就是种青稞,收入主要靠上山挖药,觉得来学习种菜挺有意思的,收入也比较稳定。”索朗憨厚地笑着,他现在已经学会了丢种子和盖薄膜。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每亩每年28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逐年递增8%左右),加上在园区打工所得,收入可观。
        “这样的模式,在内地很常见,对于藏区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我们要以资金和项目为支点,撬动效益。”援藏工作组阿坝县领队王洪说。2013年3月,在整合德阳援建农业项目资金和本地农业项目资金的基础上,成立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2000余亩规模,打造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蔬菜大棚生产示范园、优质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三大示范片区,无公害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台湾等地。
        新思路激活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范文辉兴奋地向记者讲述他“一园四区”的建设目标和产供销体系规划。“好的发展理念要在藏区开花结果,就要靠园区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把农业发展新思路扩展开,让当地老百姓回去自己种蔬菜,谋发展!
第一所双语完全中学9月前完工
        探寻适合藏区发展的路子,援藏干部为阿坝县带来的新思路还不止这一点。
        与县城一河之隔的南岸新区建设正紧张有序地推进着,淅淅沥沥的雨点中,阿坝县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已经封顶,在岸边昂然屹立着。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正与负责新区建设的援藏干部商量着项目细节,外围装修完成后,距离“9月1日前彻底完工”的目标就近了。“这是阿坝第一所初高中一体的双语完全中学,我们要让老师和同学们在新学期用上新学校。”援藏工作组阿坝县副领队朱兆忠说。
        据援藏工作组介绍,截至目前,德阳对口支援阿坝县4类20个项目已全面启动。通过援藏干部的努力,用五年1个亿的援藏资金撬动了总投资4.612亿的项目建设。
        就在记者采访之际,王洪还在奔波于德阳与阿坝两地,促成德阿工业园区的合作计划。也难怪阿坝县县委书记杨宏寿称赞道:“援藏干部为阿坝带来了鲜活的理念和思路,用立体援藏的方式,针对阿坝资源、环境、区位的现状,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为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贡献了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