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产业扶贫金融创新工作

13.07.2015  10:42

——全国产业扶贫金融创新研讨会侧记

      7月的巴中,山欢水笑,风景独好。7月的巴中,盛事连连,万众聚焦。

  9日至10日,全国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巴中召开,与此同时,全国产业扶贫金融创新研讨会的地点也选择了巴中。来自国家、省政府领导以及部分其他省市领导和金融专家齐聚巴中,把脉产业扶贫金融创新工作。下基层、到农村、进企业、看项目,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经验介绍,两天时间虽短,但实实在在的产业扶贫、金融创新成果,让巴中向全国展示了这个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中心城市的魅力、活力。

  这次全国产业扶贫金融创新研讨会在巴中召开,是对巴中产业扶贫金融创新工作的一次大检阅,巴中在这次大检阅中脱颖而出。也是国家、省委省政府对巴中关切殷殷,更是对巴中产业扶贫金融创新工作的首肯,这将更加坚定巴中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和决战“全域、全程、同步小康”的必胜信心。

  

  资料显示,1994年,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497元;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47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95元。

  这组简单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巴中扶贫工作的不简单,用“成绩斐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巴中的扶贫攻坚之路,可谓是昼夜兼程、风尘仆仆,一直在路上。

  纵观巴中扶贫开发历程,有媒体评论员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如果把巴中的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历程看成一场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战役,那么从1993年建区到2000年设市的7年时间可看成“战略防御”阶段,2000年到2010年底的10年可看成“战略相持”阶段,2011年初真正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战略反攻”,何等形象。2011年,市委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机遇,按照“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要求,以扶贫开发为统揽,大力实施“三三六六”政策体系,城乡统筹全域推进,把扶贫攻坚纳入全市总体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和推进。

  巴中,贫困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这一系列“家底”让市委、市政府领导“如坐针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委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省委书记王东明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

  时代赋予的使命光荣而神圣,人民寄予的期望殷切而厚重。

  只有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巴中,与全省同步小康,不想拖后腿!

  巴中,憋足了劲,总攻贫困!

  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巴中扶贫开发的突出瓶颈,更是巴中脱贫致富的“拦路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龙头企业、想致富又苦于“行囊空空”的贫困户更是饱受资金“瓶颈”制约。产业扶贫金融创新工作便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期许和盼望。

  

  2013年8月,10家省级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我市召开的金融扶贫惠农工作推进会。12家市级金融机构分别与我市12家企业签订了创建金融扶贫惠农“十百千万工程”示范乡镇(企业)合作框架协议。

  2014年11月,7家省级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巴中,与市政府签订了支持巴中全域扶贫开发战略框架协议,达成融资意向近500亿元。

  ……

  以金融反贫困,以金融促创业,以金融助“三农”,市委、市政府殚精竭虑、多方发力。同时,始终以扶贫攻坚为统揽,坚持既借助外力又激发内力,在开发“巴山新居贷”、“特色产业贷”等金融扶贫产品基础上,按照“政银互动、信用支撑、精准放贷、发展生产”的思路,集智集力创新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努力实现脱贫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目前,全市已为1102户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2220万元。

  在金融扶贫中要做到银行“愿放贷”、贫困户“贷得到”、信贷资金“用得好”,决非易事,然而巴中完完全全做到了。

  “三个突破”清障碍,巴中着力解决银行“愿放贷”的问题。破行政壁垒,政府搭台不唱戏,当好“红娘”、架好“鹊桥”;政府服务不干预,政府支持不甩手;突破风险壁垒,政府主动担当,构建多维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实现贫困户贷款风险管控前移;突破成本壁垒,依托政府行政资源优势,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责任,降低银行的人力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

  “三项基础”利群众,巴中着力解决贫困户“贷得到”的问题。改革评级授信,打破传统评级授信指标设置内容,推动主要看资产向主要看信用转变,为贫困户量身订制评级授信指标;开发专门产品,银行根据贫困户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致贫原因、贷款需求、贷款用途等不同因素,分别开发了额度不同的贫困户贷款;围绕让贫困户“”成本就能获得小额贷款目标,金融机构优化贷款流程,每月定时定点服务到村。

  “三个强化”助发展,巴中着力解决信贷资金“用得好”的问题。强化跟踪指导,指导帮助贫困户运用贷款建立起长短结合的增收产业;强化贷款监督,把监督贷款的合理有效使用放在重中之重;强化产业发展,贫困户贷款使用上坚持与全市“三百”工程、“巴食巴适”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农村产权改革相结合,因村因户发展稳定增收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创新措施带来的是看得见、摸得着、让百姓腰包鼓起来的产业扶贫成效。

  

  行走在巴中的山川田野上,映入考察人员眼帘的是巴中扶贫开发的生动场面。

  一走进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一栋栋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巴山新居”、一口口泛着金光的鱼塘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有名的贫困村在金融扶贫中变成了富裕村。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实现了。”面对考察人员的询问,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村民王小兰激动地说:“通过小额扶贫贷款,我也成了养殖大户。收入增加了,越干越有劲了。

  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夏日的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生机盎然。民胜镇信用社主任陈红给考察人员介绍:“葡萄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有门路,但是缺少资金,农村信用社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通过评级授信小组评级授信后,发放了扶贫贴息贷款,目前已经发放贷款180多万元。

  ……

  产业扶贫金融创新的生动实践给参会者留下深刻印象。

  “巴中的金融力量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不管是‘金融+特色产业’‘金融+乡村旅游’,还是‘金融+城镇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建立了一个政府、银行和农户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机制。在考察中,重庆市农业银行总经理吴克岊有感而发。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银行副行长贾登明说,看了巴中的扶贫点,深深地感受到巴中的扶贫是接地气的扶贫,特别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后劲更强,也会走得更远。

  贵州省扶贫办副主任覃儒方则认为,巴中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多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广,应该说巴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

  巴中就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了更多资金用于工业企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真正为产业扶贫提供金融支撑。

  回顾过去,欣慰满怀,巴中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走出了具有巴中特色的产业扶贫金融创新道路,全市呈现出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态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巴中将以更加有力的工作力度,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推动扶贫攻坚,让贫困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