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如何做到“不留锅底”
近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我国“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做出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截至2014年底,我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要让这些人口全部如期脱贫,让脱贫攻坚“不留锅底”,扶贫机制应有何创新?资金投入从哪里来?有哪些兜底政策?1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苏国霞对此进行了解读。
真金白银从何来
目前,全国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使其全部脱贫,意味着从现在开始5年时间,平均每年要脱贫1000多万人,平均每月需脱贫100多万人。要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更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
这些资金从哪里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要和脱贫攻坚的力度相匹配。刘永富透露,目前中央财政扶贫专项投入只有400多亿元,这个数字在明年会有较大幅度增长。“综合扶贫的几千亿元也要向脱贫攻坚倾斜。在金融政策方面,贫困人口可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生产来脱贫,下一步还将设立扶贫再贷款。此外,还会有社会捐助等社会资金的加入。”刘永富说。
苏国霞指出,《决定》提到要创新扶贫的投融资机制,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这句话的含金量是5年将投入6000亿元。另外,扶贫再贷款的优惠力度也将超过一般支农再贷款,大规模推广扶贫小额信贷的规模也会超过以前。
机制理念新在哪
考核机制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指挥棒。过去,贫困县政绩考核主要注重考核GDP,未来将转变到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上来。对此,《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完善考核机制。目前,全国22个中西部省份已经有10个省份出台了具体考核办法。
未来扶贫考核机制应如何落实?刘永富介绍说,对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的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减贫成效,即贫困人口脱贫了多少、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了多少、贫困县“摘帽”了多少等,以及这些工作开展的扎实程度,如对扶贫帮扶措施的认可程度和扶贫资金项目使用管理的成效等。此外,还有针对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考核。
除了考核机制,《决定》还首次提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对脱贫攻坚提出明确要求。苏国霞举例说,结合生态保护脱贫,我们将把有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或护林员,让那些既搬不走又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就地转化成工人,这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
在苏国霞看来,扶贫的整村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小额信贷工程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也蕴含了许多创新理念,例如,探索资产收益性扶贫,通过把政府投入转化成贫困人口的资产来促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利用“互联网+”实施农村电商扶贫,为农民致富创造机会;此外,创新扶贫开发的用地政策,增加贫困人口在土地增值中的受益程度。
社保兜底,“不留锅底”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四川6省区的贫困人口都在500万以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3518万贫困人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经过多年扶贫工作推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基本脱贫,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这意味着今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也越大。
“以前出台一项政策、采取一项措施就能使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脱贫,但现在减贫政策效应递减。到2020年只有5年时间,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刘永富强调,要确保7000多万贫困人口做到全部如期脱贫,“不留锅底”。
11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脱贫攻坚战略五年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少量人口因种种原因致贫。”刘永富表示,对这些人群最后也要通过一系列社保和低保措施对其进行兜底,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