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 扶智先强教——四川省教育扶贫行动纪实
“壮旺枝、徒长枝,咋修剪?”“适时拉枝,均衡长势。”
“花果多了,怎么办?”“那得疏花疏果,保证果实品质。”
艳阳下,松潘县镇江关雪山梨专业合作社的果农正在向西南科技大学对口定点帮扶松潘县挂职干部张猛博士请教“雪山梨”春季管理技术。几十号人围在一起,比村里办喜事还要热闹。
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右四)深入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看望贫困户
从2012 年起,西南科技大学开始对口定点帮扶松潘县,陆续派出农学专家为松潘县的产业发展把脉。以草莓为例,专家们通过开展野生草莓资源的调查,筛选出适宜松潘栽种的夏秋草莓品种,填补了我国草莓全年供应中夏秋无草莓的空档。
这只是我省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教育厅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尤其是高教战线主动参与、积极作为,按照“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强教”的思路,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途径,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重点,切实巩固义务教育,夯实教育扶贫能力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促进脱贫致富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提升服务区域发展水平。
健全扶贫机制,打牢阻断代际贫困的基础
2015年7月27—28 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一行深入武胜县万隆镇飞来石村贫困户家中,为贫困户分别送上了慰问品和帮扶资金。朱世宏一行详细察看贫困户家庭状况,了解贫困原因,共同研究制定脱贫规划,鼓励他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在党和政府的精准帮扶下早日脱贫奔小康。
朱世宏说:“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措并举发展职业教育,切实培养劳动者实用技能,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素质,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志愿者在为留守儿童进行课程辅导
围绕“能上学、上好学”基本目标,我省坚持“补短板(指教育薄弱环节,如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学前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兜网底(指聚焦困难群体,保障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扶持到校、资助到生”,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增强扶贫攻坚内生动力。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工作。2014 年,共投入146 亿元用于学生资助工作,受益学生达3200 万人次,充分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权益。通过“奖、助、贷、勤、免、补”等多种方式,我省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我省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 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 元的标准,为全省非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在此基础上,将藏区和老凉山10 个县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及补助面提高到1700 元和100%。与此同时,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 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 元的标准和不超过20%的比例,为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了生活费补助,全面实现了“应补尽补”。按每生每年200 天、每天4 元的标准,在全省125 个县(市、区)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民族地区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凉山彝区脱贫致富是我省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战场。近年来,我省在凉山州加强“保基本、广覆盖”的师生资助和支持体系建设。目前,已实现义务教育学生“三免一补”政策全覆盖,并将寄宿学生全部纳入生活补助范围,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1700元,新购置学生免费卧具1080 套。此外,确保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政策全实施;高海拔地区学生取暖补助政策全享受;高中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州内中职学生全面免除学费和提供生活补助;普通高中按在校生30%的比例,免学费并提供助学金。
维护教育公平,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十二五”以来,省教育厅情系甘孜教育,签订厅州合作协议,共建“甘孜州教育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明确了“藏区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目标。在厅州合力攻坚下,甘孜教育提升速度加快,呈现跨越发展态势。
“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我们的重点工作是要搞好义务教育,而义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又是搞好乡村义务教育,要让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接受公平的、均等的、有质量的教育,为他们生存和发展奠定好基础。”省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张澜涛说。
近年来,我省为凉山州近100 所中小学开通成都七中、石室中学网校的远程教育高中直播、初中录播、小学植入式教学,使每一个县至少有1 所小学和中学实现与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开展远程网络教学是提高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抓手。甘孜州目前已经实现了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全覆盖,开展网络教育的中小学校共70 所,组班635 个,网班学生达到29984 人。”甘孜州教育局局长嘎绒拥忠说,过去3 年,甘孜州投入了大约1 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未来3 年,我们将投入约3.3亿元继续推动数字甘孜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一批思想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要想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教育,那只能是一种奢望。
近年来,我省启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轮岗交流制度,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特岗教师和免费师范生计划逐年增加到7000 多人,并安排到农村任教;开展对口支教,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加快教师培训、周转房建设,职称评审、表彰奖励、生活待遇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推动片区教育公共服务基本均等。
2000年,甘孜州在校学生总数约为12万人;到2014 年,学生总数增长为约17 万人,净增5 万人。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甘孜州科学规划“城乡一体”校点布局,采取小学高段以上适度集中和小学低段以下适度扩展办学方式,力求优质化办学与就近入学两者兼顾。特别注重“大小结合”学校建设,既依托县城或中心乡(镇)兴办“大而强”寄宿制学校,又注重在乡村兴办“小而精”走读学校,力求城乡学生都能接受更加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
发挥人才优势,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教育厅自2010 年以来在普格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和“挂帮包”活动。省教育厅依托高校在花山乡建立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前后多次到乡村举行大棚种植技术和病虫防治培训,发放培训资料,组织农户到成都周边考察。省教育厅还在建设村建立“学校农副产品直供基地”,动员高校到建设村开展农校对接活动,购买蔬菜。
省教育厅党组多次专题研究“挂帮包”工作,多位厅领导和处长深入普格县开展调研、指导工作。省教育厅下派同志被评为“挂帮包”活动优秀下派干部。花山乡党委书记李荣建说:“现在大棚种植的反季黄瓜、西红柿、白瓜、茄子等价格和销售状况都很好。”
谈及教育扶贫工作,朱世宏表示:“要进一步创新方法,坚持重民生与促发展同频共振,区域推进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治标与治本双管齐下,政府与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
在职业教育方面,我省大力发展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好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支持一批社会有需求、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优势专业。针对需要实施定向、订单培养,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和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高等教育方面,我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扶贫优势,实施高校对口扶贫行动计划。制订《四川省教育系统干部人才驻村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组织省内108 所高校按“一对一、一对多”方式,确保88个片区贫困县都有高校帮扶,确保三州民族地区48个县都有高校帮扶,实现了县校之间全覆盖。重点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师生到贫困县驻村帮扶和创业,强化智力精准扶贫,探索建立造血扶贫模式。
“同是种梨,专家指导的就是长得好,不服都不得行哦。”安县农民王国文对四川农大的专家佩服万分。四川农大园艺学院汪志辉等专家手把手教给他一项技术——高密度“V”字形梨园建园与标准化栽培技术。这项技术让梨园的产量能从以前的每亩4000斤飙升到6000斤以上。
“姜+瓜”立体高效种植技术、“大棚莴笋—甜玉米—秋辣椒”栽培模式、“大棚莴笋—西瓜—秋辣椒”高效栽培模式……这些四川农大专家带来的新技术、新名词逐渐被老乡们熟悉。“竹根姜”、“川农泡椒1号”“爱甘水”早熟梨……这些川农大专家推荐的新品种也越来越受到老乡们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