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邛崃打造灾后重建典范

08.03.2014  13:56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邛崃夹关场镇,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作为该市的灾后产业重建项目,茶主题公园已经初具雏形,不少茶农开始在采摘春茶,一座依山傍水的川西风情小镇跃然而出。夹关镇郭坝村村民王大爷正在一幢新建的安置房外忙着整理绿化区。王大爷告诉记者:“我们安置点很快就要建成交房了,这以后就是我的家了,我来帮着侍弄一下花花草草,以后我也是城镇居民了哦!

 

据了解,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后,邛崃市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推进科学重建,加快发展,积极探索深化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综合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创新重建体制机制,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和新型城乡关系,力争走在全省灾后重建前列,成为重建典范。

 

推进新型城镇化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夹关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将依托天台山和平乐古镇的辐射作用,突出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的双重功能,按照新型城镇化、“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将夹关镇建设成为以“夹门水寨、多彩茶乡”为主题的全产业链的现代川西风情小镇。王大爷满怀信心地说:“眼看着夹关镇一天一个样的变化,就像一个旅游区,外地游客开始多起来,咱老百姓以后的日子肯定更加好过。”王大爷所在的郭坝场镇安置点是该市将灾后重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进行建设的一个缩影。邛崃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将充分运用土地综合整治成果,推动城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构建“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场镇+农村新型社区”梯次发展的“四级” 新型城镇体系。这项规划正结合灾后重建逐步推开,目前,夹关、高何、火井3个首批场镇集中安置点即将建成,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紧邻夹关场镇的周河扁“小组生”安置点建成后,群众已经陆续搬入新居。“房子修得这么漂亮,环境又这么好,真的是太开心了。”正在新家看电视的石大爷告诉记者,两个儿子不准备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发展旅游。据了解,周河扁项目是该市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规划理念打造的新农村综合体之一。目前,该市已规划建设24个新农村综合体安置点,启动建设了14个。预计灾后重建完成后,该市西部山区70%的受灾农户将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邛崃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通过用好、用活、用足灾后重建政策,坚持灾后重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三结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实现农民向居民的转变。据悉,目前南宝乡有498户、天台山镇有500余户群众通过生态移民进行集中安置到火井镇、夹关镇安置点。

 

尊重群众主体地位

 

探索重建机制体制

 

每平方米的价格再少一点嘛!”“能不能早一点开工?”……日前,夹关镇韩坪村村委会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该镇韩坪安置点农房建设工程招投标会议在这里举行。“有3家建筑公司来投标,27位住房重建户代表参与了表决。”重建户代表郑继伟告诉记者,经过代表现场表决,最终确定了一家中标公司。“修新房子的招投标,咱群众自己说了算,自己做主,公正、透明,我们满意得很哦。”高先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据了解,目前,在比选中中标的建筑公司已进场施工,项目预计5月底将完工。

 

2月28日,高何镇毛河村的寇显伟正忙着与村干部们一起商量如何分房的事情,他告诉记者,在寇家湾安置点的建设上,从规划、建设到现在分房,重建议事会都要参加,并且还参与工程的监理,我们老百姓对重建是很放心的。寇显伟是重建议事会成员也是工程监理员,每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寇显伟说,“现在房子已经修好了,正打算搞边上的高标准农田,等把房子分了,再在门口搞现代农业,生活条件比以前好,收入也一定比以前高多了。

 

一切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为了高标准推进灾后重建,邛崃市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重建,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立以“民主管理、委托代理、督查指导”为内容的“三项制度”;组建住房重建议事会、监事会,全程参与住房重建的规划选址、建设监管、竣工验收等事宜,充分保障和维护重建户的权益;实行重建项目代理业主制,以国有平台公司作为代理业主,负责重建点的建设管理,确保项目规范有序推进;组建纪检监察维稳组,不定期开展专项纪律检查和项目资金督查,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月4日,火井镇夜合村村民杨蓝芳在“火井千亩猕猴桃示范基地”猕猴桃树下忙着套种莴笋,虽然气温很低,但是她仍然满头大汗。“土地流转给了三甲农业公司了,在公司的基地里打工挣钱,每天可以挣50块,土地流转后,每年每亩还有300斤大米。”杨蓝芳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自家种地收入很少,一亩地最多就有几百元的收入,现在土地流转给公司后,每年增收少说也有5000元左右。同村的王朝品,自从土地流转出去以后,儿子都出去打工挣钱了,“现在政策好,农民收入增加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哦。”他开心地说,他还是可以像城里人一样退休了。

 

据了解,为引导农民参与土地规模流转,盘活群众土地资源,火井镇引进三甲农业公司,成立了火井三甲科技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目前,通过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已经形成近千亩的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火井镇吴玉林镇长告诉记者,通过三甲农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周边包括高何、水口等镇乡近500户农户加入了合作社,辐射面积7000余亩,既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油榨直台村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引导村民通过流转土地组建了尔玛种植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700亩改良茶基地、400亩蓝莓基地。”油榨乡工作人员植茂春告诉记者,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务工,加上土地流转收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这不是一句空话,在恢复重建中,邛崃市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积极帮助群众增收致富,“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推动灾区可持续发展。(记者 杨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