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 幸福升级——通江县全域生态扶贫观察

22.05.2014  14:21

      4月,来到通江县杨柏乡邵家河村聚居点,春光喜人,桃红李白,一栋栋漂亮别致的小洋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富诗情画意。
        作为全县最早建设的邵家河聚居点,路通了、新居建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还有什么期盼?
        正在地里育玉米苗的村民付光明说,“要是以后读书、看病不用跑很远的路,就好了!”付光明的一番话,不仅道出了很多群众的心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为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不再只是解决温饱,而是农民生活品质的综合提升。这是通江县这一茬“扶贫人”的工作目标:实施一项既包含硬件设施改善,又包括生产条件提升,还覆盖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并涵盖文明乡风打造的综合扶贫工程,让广大农民实现稳定脱贫,并过上文明、现代的生活。
        总结、积累、调研、借鉴、试点、再总结……在创建“全国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总目标下,通江县大力实施  “连片扶贫开发”工程,把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紧紧扭在一起,推行“网格化”管理、“公约化”自治,经常性开展教育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居民自我管理服务的能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建成一个个高品质的新型农村社区,让当地群众“拥抱”幸福生活。
家门口享受公共服务
        作为边远山区,2月的芝苞乡跳石坪村春寒还未褪尽,但该村小学的孩子们感受到的却是浓浓春意。
        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学习,课间在硬化的操场上游戏,或者在图书室阅读,还可以在“留守学生之家”与远在上海打工的父母视频聊天,中午在崭新的食堂里吃上热气腾腾的午饭,五年级学生陈梅做梦也没想到。
        一年前,陈梅等90多名孩子还在租用的民房上课,阴暗潮湿不说,还没有什么教学设施,每天的午餐也是从家里带来。
        跳石坪村地处通江、平昌、万源三县(市)交界之处,偏远落后,村支书陈运武笑称:“这里曾经是被遗忘的角落。
        2013年,通江县挤出90多万元资金,在村里“统规自建”的福垭聚居点新建了综合设施配套的跳石坪村小学。
        不仅如此,跳石坪村还设立了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开通了“惠农通”信息服务平台,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务。
        该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县教育投入累计1.12亿元,“新十年连片扶贫开发”期间投入3.87亿元。而近两年投入就达8.34亿元,是以前20年总和的两倍!现全县校舍总面积达617005平方米,改扩建89653平方米,新建47881平方米。
        教育服务水平的提升,是通江在争创“全国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过程中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2011年10月,通江县把实施“巴山新居”工程作为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完善“四级城镇体系”(县城-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并统筹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村民提供便捷实惠的社区服务。
        近两年,通江建成大型垃圾场12个、垃圾收集点524处、公共排污处理设施280处,建成“1+6”公共服务中心236个、农家书屋524个、群众活动广场323个,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当时,村民一人投一票评选,谢德林20票,黄天林24票,杨成志7票。”瓦室镇塔子村村民苟玉洪还清晰地记得一年多前,村里评选第一届“党员示范户”时的投票结果。
        为什么要评“党员示范户”?又为什么要通过全体村民投票的方式产生?苟玉洪说,以前,塔子村是瓦室镇典型的“后进村”,人心涣散,村级发展目标不明确,干群矛盾突出。每到村里遇到什么重大决策,各种矛盾就凸显出来,常常让重大决策“流产”,村里的发展迟迟不能步入正轨。
        2012年,瓦室镇针对该村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经拉网摸排、民意推选、“票决制”公决,选出在村民和党员中威信较高的村两委新班子,并推行“一事一议”,让村民成为管理主角。
        “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参与决策的事有30多件。”苟玉洪说。“现在,不管是村规民约的制定,还是产业发展、搞公益设施建设、下发救济款物,只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我们都按‘一事一议’的流程,集思广益,最后召开村民代表和党员大会来定夺。”村支书苟玉贵说。
        在通江的很多村,大事小事干部说了算已成历史,遇事让群众知、群众议,倾听心声、尊重群众意见已成常态。群众逐渐成为村级事务管理的主角。
        通江在推进以“巴山新居”为重点的“六大扶贫工程”中,充分尊重民意,让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督,努力提升村民自我管理能力。“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巴山新居’让祖祖辈辈住在大巴山里的农民过上了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敢与城里人比洋气
        摘掉“穷帽子”,迎来新生活。
        今年春节,广纳镇渠江社区居民杜久喜在外务工的侄儿来拜年。一进门,看到家里液晶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沙发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还以为进了城里的高档公寓房。
        “莫惊怪,你几年没来了,现在农民的生活大变样了,洗澡用热水器,厕所里安马桶,我们敢跟城里人比比洋气。”说话间,杜久喜拉着侄儿到每个房间看了看。
        生活中转变的不止这些。杜久喜的孩子如今常去社区书屋看书,还在热心“文化人”的指导下,学会写毛笔字和画画。聚居点内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商贸、休闲娱乐、便民服务等设施一应俱全。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聚居点还像城市小区一样,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村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分类装袋放在房门前,清洁工人每天定时收到垃圾房,垃圾处理车再定期收取,保证了聚居点的整洁卫生。
        “洋气”的生活,也让新场乡红岩中心村的村民乐开了怀。
        走进村民吴克甫家,他正坐在松软的沙发上,饶有兴致地看着38英寸的液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综艺节目。“年轻人喜欢看,我也喜欢看,哈哈笑笑挺好的。”吴克甫打开了话匣子。
        几年前他还住在山上的土坯房里,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每天为生活发愁。
        2012年开始,通江县按“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理念,在红岩村建设60套“巴山新居”,风貌改造140余户农房,配套建设休闲广场、爱心超市、文化活动中心、村卫生室、幼儿园、农民培训、便民服务中心、综合调解等公共服务阵地;新建供水池,硬化村道路、产业路;引进企业,建起年产值达800多万元的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实行“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310户栽培特色蔬菜5000亩,每户每年可收入2-3万元。
        像其他村民一样渐渐富起来的吴克甫,如今早晚会去广场跳坝坝舞,有时晚上就在家看综艺节目。未来,他还想着筹划组织一支舞蹈队去县里参加比赛。
□尹勇  庞峰伟  王兴元  李晓军图片由通江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