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巴山新居”学校助推教育扶贫
“巴山新居”建设到哪里,哪里就有漂亮的学校;哪里有新居聚居点,哪里就有科学布局的学校和幼儿园。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教育局把“巴山新居”工程学校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助推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成为创新教育扶贫模式的新亮点。
优化布局,校点建在扶贫重点村新居里
南江县沙河镇红光村位于巴乐公路西侧,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辖4个社,258户,926人。红光村是该县连片扶贫开发重点村,在配套建设广场、路、水、电、公共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跟进的同时,根据统一布局规划,村小学建设也同步推进。
“统筹城乡彻底改变了红光村的面貌,村里把最好的地皮用来建了洋楼式的学校,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优质的教育。”该村支部书记苏应全说。
“新居建设中,我们村上的学校重新建起来了,还砌了围墙,硬化操场,安装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设施设备。我们村这些娃儿们享福了,上学近了,学校打钟往教室里跑都得行,而且下雨不隔沟、不隔河,又不要家长送,我不担心娃儿上学的安全。”红光村村民刘全德高兴地说。
高兴的又何止刘德全。在全市大力推进“巴山新居”建设的同时,市教育局统筹考虑“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的人口流动和学龄人口变化,编制完成各县(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规划》,使全市的校点布局进一步符合巴中“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空间布局和四级城镇体系构架,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巴山新居建设的新形势,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使与之配套的学校建设得到快速同步推进。
为了深入推进“巴山新居”学校建设,市教育局编制了《中心村、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和《中心村、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学校标准化建设服务手册》,做到学校办学规模、建筑风格、办学水平与“巴山新居”相适应,学校建设与“巴山新居”工程其他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和同使用。“巴山新居”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巴州区水宁寺的香炉村小学、南江县沙河镇的红光村小学、平昌县元山镇的通木村小学、通江县广纳镇的渠江村小学等一批学校根据“巴山新局”工程的需要,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保障了新村聚居学生就近入学。
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巴中市落实建设资金2.5亿余元,建设“巴山新居”工程学校97所,实施项目98个,采购设施设备1853件(套)。
双管齐下,贫困村娃娃的教育更优质
“这里的教师潜心思教,我们愿意把孩子送到渠江小学来读”,通江县渠江村村民张良华这样说。居民石汉军更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做梦也没想到,渠江村发展到今天这样,居住环境优越,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才叫‘幸福生活’”。
在“巴山新居”建设中,通江县投入700多万元,新建渠江村小学。渠江小学原占地面积3.4亩,校舍350平方米,学生45人,教职工5人。按照市委“统一规划,建设新型社区”的要求。通江县把渠江小学建设纳入重点镇建设项目。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安排领导直接联系该项目。抢时间,赶进度,保质量,在短时间内建好了1677平方米教学楼,并完成读书园、塑胶运动场、绿化、文化建设等附属工程。
为了提升“巴山新居”学校内涵,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两手抓”,努力把“巴山新居”工程学校建设成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各县(区)着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及时选配了一批有思想、能力强、敢担责的重点镇、中心村学校校长;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了680余名重点镇、中心村学校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培训,交流使用重点镇、中心村学校干部26人;坚持优先补充重点镇、中心村学校教师,新补充教师60余人;坚持强校带新校,扎实开展“名师送教”活动,省、市级“名师”到重点镇、中心村学校送去优质课、说课、科研专题讲座和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共计2000余人次,4000余课时,惠及学校150余所,惠及师生20余万人次,有效增强了重点镇、中心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自身造血,职业教育助力脱贫奔小康
近日,通江县职教中心组织电子专业的师生走乡串户,来到该县渠江村义务为陈尚军等13户村民维修电器;农学专业师生在渠江村聚居点举办了20多名村民参加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由专业教师赵贤雨主讲了大春作物病虫害防治、猪常见病的防治。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将职业教育触觉延伸到“巴山新居”的聚居点,充分发挥村(社)职教实训基地的作用,夯实“四级职教体系”最末端,努力提高农民的造血功能,为“巴山新居”建设集聚人力和技术支持,大力构建“市级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和研创型人才为重点;县(区)以职教中心为依托,以中职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乡(镇)以培训班为依托,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为重点;村(居)因地制宜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现场技术指导为重点”的四级职教体系。大力实施“五大工程”,在重点镇、中心村及聚居点建立成人技术学校35所,在东榆镇、王坪村等40个重点产业乡镇、村开办了培训班和实训基地,去年与相关部门一起完成了14万人次的培训任务。
在通江县秦家院村,“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秦家院村实训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为加快提升农民农业技术水平,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在该县秦家院村投入5万多元建起了农学专业实训基地,在当地村社干部的配合支持下,首期对40多名农民进行了培训,发放了实用技术知识手册200余份,同时还组织电子、农学专业的学生,深入秦家院村农户开展为民服务和农业技术指导活动。
在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依靠乡、镇,特别是村校资源以聚居村校和特色基地为补充,牵头指导村(社)开展成人文化、实用技术等各种培训;在巴州区,以成人教育学校为重点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由职教中心指派培训教师,培训农民工近10万人次,以成教专干为核心负责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年均举办培训班200余期,并重点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建立了以种养殖、大棚蔬菜、水果嫁接、生猪养殖、药材种植、园林陪护、中小企业等为主的实训基地。在平昌驷马、巴州兴文、恩阳柳林等地,类似的实训基地还有很多,“四级职教体系”的乡(镇)、村(社)两级不断健全,职业教育围绕“巴山新居”调整专业,通过在聚居点、中心村设置培训基地,送技术下乡等一系列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带头人”、“土专家”和“田秀才”,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自身造血功能,也提升了“巴山新居”工程的承载能力。(张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