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脱贫攻坚趟出一条成功路
“扶贫项目进大山,农家道路平又宽。深山建起别墅群,山寨客来天下迎。”
七月的大地,骄阳似火,酷热难耐。而在海拔1300米的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莲村,清凉如秋,舒适如春,极具浓郁民族风情的“土家新寨”正以崭新姿态喜迎四方宾客……
谁能相信,一个曾经“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村民增收难”宣汉县有名的贫困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神奇般地脱贫致富,并成为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中一员。
“黄连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在寨子里流连忘返,土家山寨里百姓脸上纷纷笑开了花。黄连村的乡村旅游只是宣汉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自2015年全县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该县成功减贫3.63万人;今年1-6月,宣汉县精准减贫2.7万人。
数字的背后蕴含着全县干群辛勤的汗水。那么,宣汉脱贫攻坚究竟走出了一条怎样的成功之路?
务实精神
成为脱贫攻坚“核动力”
宣汉县地处四川最东边,辖区面积4271平方公里,辖54个乡镇、491个村、77个社区,人口132万,有建卡贫困村211个、贫困人口14.31万,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县。面对困难,宣汉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准脱贫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大力实施“开发扶贫”战略,举全县之力、聚各方资源,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开发扶贫、全域旅游“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双核双区”,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均衡发展,奋力建设繁荣美丽新宣汉,努力争当川东北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领头羊。
务实的精神成了宣汉追赶跨越发展的“核动力”。如今行走在宣汉,听到最多的是企业谈项目,讲发展;感受最深的是各级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务实精神”;体现最多的是各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堡垒作用和各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骨干作用。全县干群真抓实干、攻坚破难,在4271平方公里土地上,铺就了一条脱贫奔康新路。
凝心聚力
充当脱贫攻坚“主引擎”
宣汉县把2016年确立为“脱贫攻坚突破年”,要求全县干部群众以“六个精准”为准则,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确保58个贫困村摘帽、4.3万贫困人口脱贫。
去年以来,宣汉县先后召开脱贫攻坚万人誓师大会、动员会、县委全委会和脱贫攻坚专题会,创新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奔康路上争先锋”主题活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突破年”活动。成立了由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由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双常务”分管,推行“县委常委担任贫困乡镇‘第一书记’”制度,为脱贫攻坚调剂17个编制,其中10名专职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坚持逐年加大脱贫投入,累计投入县本级扶贫资金11.9亿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2.4亿元,建立扶贫专项基金5000万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切实保障脱贫工作的开展。
对症下药
架设脱贫奔康“新跑道”
在宣汉东北部山区,一场旅游扶贫开发战役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针对区域性贫困突出的实际问题,宣汉将全县划分为四大脱贫攻坚片区,在每个片区对症下药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在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集中的东北部山区,该县布局实施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打造国家5A级景区,带动片区近9万人脱贫。
目前,巴山大峡谷景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项目,黄连村、鸡坪村被列为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渡口风情小镇已经全面启动拆迁,通往景区的快速通道已经动工,罗盘顶、桃溪谷、桑树坪等核心景区规划已通过评审。
除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之外,宣汉县采取“分片布局、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的思路,突出发展“牛、药、果、茶、菌”5大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确保每个片区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先后培育“花果山”“米岩花海”“川东莲乡”等一批万亩亿元特色产业园区,带动核心区3000余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500余户、1700名贫困群众直接脱贫。
同时,该县坚持收入脱贫与感官脱贫并重,围绕贫困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现实问题,强力推进“消除农村危房和土坯房、农村公路联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骨干产业培育、农村环境治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七大攻坚行动,着力解决住房、行路、饮水、用电、通信等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力争通过2-3年努力,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将全面完成10个乡镇5473户的农村危房和土坯房改造。
深挖资源
找准脱贫致富“金钥匙”
在茶河镇圣水村,一种由合作社出资、贫困户无息“按揭”的新村建设模式赢得国家、省市媒体的关注。
2013年,王策到圣水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成立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发展红心猕猴桃、青脆李、秦王桃等水果产业。2014年,合作社先后拿出500余万元,修了34栋房屋,解决了78户村民的住房问题。而村民只需缴纳2万元即可入住,下差房款则从合作社务工中扣除。
在脱贫奔康工作中,宣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脱贫,出台了《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136”和“127”农民土地入股分红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脱贫攻坚,引进“七里牧场”“梦仙园”等亿元级产业项目,扶持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专合组织500余家,带动全县近万名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就地务工等,实现稳定增收。建立“乡友产业发展互助基金”,推行“牛托管”“牛寄养”“田托管”“农村按揭房”等脱贫新模式,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资金、技术等难题;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鼓励引导272名农业科技人员在贫困村领办、创办经济实体78个,带动1.3万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深入开展以“守法、诚信、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大力实施“能人培育计划”,增强群众的致富本领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群众自我脱贫能力。
逗硬考核
注入脱贫奔康“加速器”
近日,宣汉县将对全县54个乡镇的精准扶贫情况进行新一轮全面重点督查。2015年,宣汉县建立定期专项督查制度,组建10个专项督查组,制定重点工作督查组工作暂行办法、工作纪律等制度。督查组人员不定期深入贫困村开展督查工作,通过量化打分,对全县54个乡镇进行评比,对排名靠后的乡镇负责人作出相应处理。
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宣汉县还坚持“一把手”分级负责,明确了乡镇为脱贫工作实施主体、主管部门为监督主体、县级部门为帮扶主体、村级组织为工作主体,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脱贫工作良好格局。建立乡镇脱贫攻坚片区现场会制度,到一线检验工作,到现场识别干部,到实地查找差距和学习经验,着力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出台脱贫工作问责办法,将脱贫工作纳入单项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对完不成年度脱贫任务的主要领导严肃问责,取消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资格;对两年完不成脱贫任务的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对口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2015年,全县召回13名工作不到位的“第一书记”,对1名履职不到位、工作不落实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组织处理,形成强大震慑,倒逼脱贫工作高效落实。
王兴寨 胡果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王晓英 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