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感恩扶贫教育树立脱贫自信
宣汉县坚持以区域开发带动精准扶贫为统领,实施精准“补钙”引领示范脱贫攻坚,着力解决脱贫攻坚扶贫同扶志扶智“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探索感恩扶贫教育经验做法。
把准问题实质,突出思想开导。一是发挥诚信教育 “ 聚光灯 ” 作用。 突出道德约束与感恩奋进教育相结合,开展扶贫故事会、经典诵读等活动600余场次,组织12万群众参与身边扶贫模范选树;建立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机制,对不良征信记录人员名单在公交视频、大型LED显示屏上曝光,构建起覆盖农村、联通内外、融合攻坚的诚信扶贫体系,积极营造“脱贫光荣、拖贫可耻”的社会氛围。 二是发挥感恩教育 “ 散光灯 ” 作用。 充分整合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法律明白人”等各类法治教育平台,突出农村村两委干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青少年儿童三类重点人群,举办法治讲座、开展法律咨询、组织法治文艺汇演、开设巡回法庭以案说法等实践活动470余场次。 三是发挥励志教育 “ 指明灯 ” 作用。 结合脱贫攻坚、五保低保评定、惠农补贴发放等工作,借助婚丧嫁娶、文化广场、农村广播、联村入户等载体,把群众感恩扶贫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扶志扶智等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广大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扶贫,营造爱党爱国、勤俭自强、脱贫致富的社会环境。
创新方法载体,注重示范引导。一是强化 “ 三力 ” 推动。 树优“个人”典型,培育“家庭”新风,营造“社会”氛围。广泛评选出农村“好儿媳”“道德模范”“扶贫感动人物”等一批叫得响、能示范带动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和自主脱贫动力,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增强精准扶贫社会责任感。 二是注重 “ 三引 ” 示范。 以优秀文化引领价值取向,以文明新风引领乡风民风,以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创编小品、快板、微电影、扶贫故事等文艺作品,编印《我的家乡—宣汉》。全县评选出先进村(社区)73个、模范户5.9万户、达标户20.7万户,涌现出“全国文明家庭”符纯珍家庭、“全国最美孝心少年”丁燕、“四川好人”王永清等一批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得到持续发挥。 三是抓好 “ 三项 ” 结合。 与思想引领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与“打造精品”相结合。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讲堂”“致富故事在身边”“争做守法好公民”等活动,坚定群众信念、集聚奔康合力。紧扣“巴人”文化名片,依托“农民夜校+村级活动场所”,开展民俗活动,激发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大张旗鼓树立脱贫攻坚典范,一批扶贫好人、帮扶企业、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部门、扶贫村组干部、扶贫乡镇干部、驻村农技员和28名脱贫光荣户等受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
坚持群众主体,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广集民意,扶贫与扶志(智)相融互动。 始终秉承“群众唱主角”的原则,把舞台和话语权交给群众,坚持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评选标准群众来定,先进典型群众说了算,让“草根英雄”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形成向善向上的蝴蝶效应,开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感恩扶贫新路子。 二是党政同步,落实与责任互为驱动。 把感恩扶贫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抓手,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具体活动实施方案,足额预算专项工作经费,将感恩扶贫教育工作列入基层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态势推动活动开展。 三是常抓不懈,长效与品牌共生共存。 感恩扶贫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坚持把感恩扶贫教育活动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品牌工程来抓,坚持机制常态化、工作长效化,紧抓关键问题、增添管用举措,用感恩扶贫的力量塑造广大贫困群众的精神追求,不断培育和呵护良好感恩、励志、奔康风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