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贫困山乡“逆袭”幸福美丽新村

05.02.2015  12:19

 

扶贫开发前后,大屋社区交通、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对比

(记者 易友波 实习记者 胡丹) 环村公路、楼房成群、茶园连片、度假村……这是宜宾市高县大窝镇大屋社区,一个曾经的全市重点贫困村,在扶贫开发后成为幸福美丽新村的“新面孔”。

  高县大窝镇大屋社区位于海拔300—700米的坡地上,409户居民有103户贫困户,2010年人均纯收入4289元,农房主要以土瓦结构为主,全村只有一条泥土公路,被列入省级贫困村。

  2012年,宜宾市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宜宾市委宣传部、中信银行成都分行、高县交通局等省市县部门被确定为大屋社区定点帮扶单位。市、县、镇三级帮扶干部组团7个工作组进驻大屋村,以“户户见帮扶干部、户户见帮扶措施、户户见帮扶实效”,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随后,基础设施建设以路和水为主、产业发展以茶叶为主、环境改善以家园美化为主的《大屋村发展规划》出炉。3年来,大屋社区日新月异,规划从蓝图走入了现实。

   筑道路为脱贫打下“”基础

  在大屋社区的文化院坝里,一队婚车驶来,一对新人在亲友的簇拥下幸福地录制婚礼视频。新郎王江家住大屋社区3组,新娘邓世会是邻组人,通村公路建成后,王江家建起了新房,青梅竹马的两人终成眷属。

  两年前,文化院坝还是一个荒坡,现在,这里建成了村民广场,成为当地一道标志性景观,让当地村民们引以为豪。白天,哪家有亲友作客,总会被带到这里来参观,晚上,这里就变成了坝坝舞的欢乐海洋。

  那边是众人一道感受婚礼的欢乐,这边是小两口陪着孩子在健身器上嬉戏。刘艳玲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屋人,2013年正月嫁到高县罗润乡。去年年底刘艳玲家修好新房,丈夫万小兵这次专门陪着妻子回娘家走亲。

  “交通方便了,大屋变漂亮了。好久没有回来了,变化太大都走错路了。”刘艳玲欣喜地说,以前的泥巴路成了水泥路,脑海里存在20几年的落后记忆全部变为历史。

  大屋2组村民王学江,今年终于能够过个好年,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老王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墙体开裂,一下雨满屋浸漏。2014年,老王和其他56户危房户一道,搭上危房改造的春风,修好了现在的两层小洋楼。

  2013年,投资680万元硬化的通村公路大赵路,投资80万元建设村组道、产业路陆续通车。2014年,该村又硬化了4.5公里通组公路。客运班车开进了村,4条环村公路连通了户。农田水利、土地整理、饮水工程……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大屋有了腾飞的翅膀。

   兴产业 为致富添上“”门路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但始终是表象,脱贫还得用钱袋子“说话”。

  大屋地处深山,云雾潦绕,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千亩茶林漫山遍野是这里曾经的景观。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后,茶林慢慢地从山村中消失殆尽。

  “以前不通公路,我们辛苦一年下来,上好的早春茶卖给茶叶贩子只有10几元钱一斤,所以大家都恨着把茶树砍了。”王学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在扶贫开发的进程中,“万亩林、亿元钱”茶树种植被列为产业扶持项目,用科学规划、规模发展的理念,帮扶引导村民们重拾种茶致富信心。

  王学江家从前年一开始就种下8亩多茶树,今年又订了几亩地的茶树苗。去年,老王卖出第一批茶叶收入3000多元。“现在茶厂就在旁边,卖茶不用愁。去年第一批茶叶给茶厂卖到了50元一斤,夏秋茶的价格也好。现在大家都开始种茶,我们又变回茶农了。”老王站在开荒种植的茶园里,用手指着相距几百米的茶厂车间,笑呵呵地说。

  大窝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曾中华介绍,老王口中的茶厂,是当地引入的一家大型茶企,在大屋投资3000万,新建年产1000吨优质茶叶的加工厂,建成1000亩茶叶科技示范园。“现在茶叶行情好,加上扶贫开发带来的政策支持、农技上门、肥料免费供应,现在仅大屋村就有茶园6000亩左右。

  离开老王的茶园,驾车沿着环村公路,曾中华又带着记者来到一户农家,只是这户农家与别家不同,院子里挂满腊肉和香肠,这是大屋社区的林峰土猪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负责人程利容介绍,猪场于2012年开建,主要经营生猪养殖和肉产品加工,养殖品种以林峰土猪为主,猪场今年已出栏生猪80多头,存栏100多头。“去年社区修通公路,等于是给我们修了一条致富路,顾客可以直接把车开进家,定猪肉的人越来越多了。”程利容说,接下来养殖场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土猪年出栏1000头目标。

  现在的大屋,已成为程利容们的创业天堂。从养殖场出来,再沿环村公路而下,便是程利容开办的林峰山庄,依山而建、环湖而落。对面,云峰山庄的老年公寓度假村工地热火朝天。往下,黄荆沟水上休闲娱乐项目已流转土地3000余亩。

  “现在我们修建的是一期,已经投资了几百万,二期我们打算在山上修建成片的别墅式度假山庄。”程利容说,对于宜宾城区半小时车程的大屋,乡村旅游的前景很被看好。

  2013年,大屋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26.49元,2014年突破万元已成定局。大屋彻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树新风 为发展注入“”动力

  “就是在外面讨饭也不回这个鬼地方。”村民王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自己离家时说出的气话。那时的他,对穷无可变、穷不思变愤恨不已,只好离乡背井。

  如今,从行走在环村公路上的惬意,到文化院坝上的欢笑,到聚居点新房建设的忙碌,再到投资的从容,大屋的人们现在挺直了腰板,打起了精神。

  脱贫于形,帮扶于心,授人以渔。扶贫开发中,宜宾市委宣传部等帮扶部门将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在实施政策、资金、技术帮扶的同时,让文明新风吹拂山村,用观念来引领发展。

  在大屋社区的文化院坝一侧,四块山石上书写的“富、强、善、美”大字刚劲有力,这是大屋精神。从村口,到广场,再到农家……从农家书屋,到道德讲堂,再到“村晚”……从“孝老敬老明星”,到“十佳创业青年”,再到“核心价值观典型人物”……精神文明新风尚已成为一种纽带,连通着大屋和城市,串起村民们的致富梦、小康梦。

  光网乡村、公立幼儿园、幸福美丽村庄……2015年,大屋还将再度升级。现在,像大屋社区一样的新村,在宜宾正如雨后春笋般形成。宜宾市委、市政府计划,至2020年,宜宾将通过扶贫开发建成700个新村,与全市、全川同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