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发展 转型图强——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生动实践(一)

24.01.2018  00:01
  1月20日,大寒。“8·8”九寨沟地震后的九寨沟县漳扎镇牙扎村,旅游从业者种植的第一批冬草莓开始采摘。从灾难中站起来的人们,开始转型发展。

  同一天,距离九寨沟近千公里的攀枝花,攀钢钒钛发布业绩预告,2017年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8亿元,7年来首次盈利。几年前,这家公司遭遇“重创”:从2010年前后开始,钢铁产品市场经历“断崖式”下滑,整个集团一度亏损达数十亿元。

  地震震不垮,重压击不碎,涅槃归来的九寨和攀钢,浓缩四川奋发图强的姿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笃定向前,驰而不息,加快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推进“两个跨越”,奔向“一个愿景”,突出质量和效益,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始终不移

  几天前,全省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传出暖意融融的讯息:2017年全省实现GDP36980.2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加速。

  不只增速企稳回升,经济结构、动能结构及经济效益同样出现可喜变化:继2016年,全省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后,201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至49.7%;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升至54%,“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对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动力结构明显优化;41个行业大类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去年前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0.4%,同比提高24.3%。与此同时,亏损企业较2016年减少115户,亏损总额减少54%。

  数据给人惊喜,也引人关注:四川,为什么能?

  几年来的经济发展并非一条坦途。其间,四川遭遇多重挑战,既有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有新发展阶段需直面的结构矛盾、要素约束……面对挑战,有人悲观,有人迷茫,“速度情结”有之,“换挡焦虑”有之,能否在复杂形势下排除干扰,聚焦根本目标和主要矛盾发力,考验的正是发展定力。

  “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发展”。重要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清醒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鲜明提出“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和总书记的要求,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两个跨越”的奋斗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同样是这次全会,省委书记王东明明确:“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

  这既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推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转型之举,也是全面把握省情特征,面对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主动出击的应变谋变之道。

  坚定,是任凭时空变化,都能够始终如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首次提出,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勾画未来五年发展新蓝图,再到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面向长远的“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四项重点工程”战略谋划,建设经济强省,始终是省委治蜀兴川征程中矢志不渝的抉择。

  稳中求进,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稳在哪里,进在何处?毫无疑问,就是结构调整要进,质量效益要进,创新驱动要进……

  五年来,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省委抓经济的方向不移。

  坚定,是任凭宏观经济形势如何严峻复杂,都能够聚精会神,咬定青山不放松。2015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增速下跌至7.4%,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最低谷,稳增长形势严峻。对此,有人暗自捏了一把汗:稳增长会不会让调结构的脚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

  仿佛是一种回应。就在同一季度,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不减,速度不慢。

  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四川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全省关闭煤矿169处、退出产能2303万吨。去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去增速。有人测算,四川GDP为此将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但四川毫不犹豫。

  背后的答案显而易见:宁可牺牲一些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要把质量和效益提上去。

  不断调整丰富,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坚定。2015年,省委首次对经济强省画像:“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之后,经济强省内涵不断丰富调整,从注入“开放程度深、市场机制活”,再到去年底丰富完善为“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优、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深、市场机制活、协调发展好”。六句话既是衡量的标尺,也是路径和方法;既是总体要求,也是具体指导;既是继承,也是开创。

  定中求变,变中谋定。这,正是跨越发展的四川路径。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狠抓落实,在不断补齐短板中实现转型升级

  2015年9月7日,四川过去五年发展历程中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四川被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

  鲜为人知的是四川入围的过程,其中既离不开中央的关心,也包含着四川的积极争取。

  为什么要争取?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试验区有怎样的“含金量”?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按照中央的要求,是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

  反观四川实际,制约四川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一个关键短板,恰恰就是创新能力不强。而这,正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突破的重点。

  建设经济强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及随后全面创新改革被上升为全省“一号工程”,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解决产业体系不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质量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打造更多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大批“四川造”产品和本土品牌走向前沿。五年来,我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增加1万亿元以上。

  ——解决开放程度不深,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为抓手,建通道、搭平台、改体制、推项目,多管齐下。截至目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达104条,四川与全球的联系日益紧密。

  ——解决市场机制不活,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权,实施“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清单管理,进一步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监管,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使市场活而不乱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

  ——解决协调发展不好,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支持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支持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经济区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撑的区域经济板块,同时下大气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夯实底部基础。五年来,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态势总体形成,四川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增至16个。

  编制完成《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实施“百镇行动计划”和“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率先全面放开户籍限制、率先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四川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五年来,百万人口大城市新增4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4%、年均提高1.38%。

  一步接一步,一招接一招,精准发力,系统补短。

  建设经济强省,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规划变为现实,不仅要“瞄准”,更要“做实”。

  五年来,推进经济强省建设,抓落实是不变的主题之一:突出稳定增长抓落实,突出“一号工程”抓落实,突出“头等大事”抓落实,突出绿色发展抓落实,统筹区域发展抓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抓落实……

  如何抓落实?在具体化中抓落实。四川连续实施“项目年”部署,将宏大战略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的重要抓手。

  如何抓落实?在制度化中抓落实。还是以“项目年”为例,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建立常态化的领导联系督导重点项目机制,省领导每年实地调研督促联系点重点项目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天。

  始终用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让改革开放成为推动经济强省建设的双轮

  就在一周前,我省首台境外保税维修飞机发动机在成都双流综保区正式交付,结束了长期以来维修境外飞机发动机必须将其往返境外的历史。

  同一时间,距离综保区几公里远的地方,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内,又一炉航空发动机所需要的单晶叶片出炉了!

  航空业单晶涡轮叶片首次在四川实现量产,结束了这一产品为西方极少数几个国家垄断的历史。

  从内在来看,从生产出涡轮叶片到境外保税维修飞机,两个关键环节的打通,意味着四川航空产业全链条正在形成,航空产业的腾飞指日可待。

  改革与创新,成为破解上述两大障碍的关键。科技创新推动着高端制造业成功爬坡上坎,而改革开放则为高端服务业扫清障碍。

  作为高端产业的代表,航空产业内的这一幕,是四川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迈向经济强省的过程中,四川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自觉摆在战略全局位置,作为治蜀兴川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现‘两个跨越’奋斗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把对外开放提升到推动全省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

  位置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我省坚持转型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把全面创新改革确定为引领四川“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编制实施综合改革、军民融合等“9张清单”。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两个跨越”,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态度决定力度,力度成就速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26次小组会议,出台专项改革方案390多个,平均每个月有超过6个专项改革方案出台。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的要求,省委书记、省长带头抓改革,所有省领导直接抓改革,倾全省之力以上率下高位推动。

  2014年起,四川省委作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每年对各部门和市州当年改革重点任务进行调研评估,将结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在150分的总分中改革一项占据10分。

  同样是在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从一开始,四川就将改革督察作为推动改革落实的一项重要制度来抓。从2014年开始,每年五六月,开展一年一度的全面督察,对所有正式出台半年以上的专项改革方案全覆盖。2016年,四川省建立起“清单式”精准督察制度,去年,督察的频率提升为月月督察。

  清单制将任务细化,责任制将任务分解到人头,督察制注重过程监督,考核制强调结果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有了一整套的制度体系,确保其落到实处。

  高度影响广度,广度助推热度。时间回到去年5月。“中国—欧洲中心”在成都挂牌运营。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中心,从参与者到推动者,新的四川方位璀璨耀眼。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川要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的要求,五年来,省委准确把握全球开放大势、国家战略机遇和经济发展实际,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新战略,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通过实施“一带一路”251行动计划,推进国际产能合作“111”工程,组织开展“千企行丝路”活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

  五年来,中德、中韩、中法等国别合作园区先后落地四川。去年4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截至去年底,自贸试验区新注册各类企业21788户,平均每天超90户企业注册落户,诠释着自贸区的热度。

  改革与创新牵手,改革与开放同行,五年来,改革、开放、创新已经成为巴蜀大地最热主题,并推动经济强省建设再上台阶。

  夯基垒土、登高望远,四川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1月8日,北京。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271个获奖项目中,四川主持和参与完成就有28个,占十分之一。

  岂止这一年。从2009年度到2017年度连续9年,每一年四川均有主持和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历史已无数次证明,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尺。科技领域频频出彩,背后是四川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

  从2013年到2017年,就在科学家们在赛场上闯关夺隘、风光无限的时候,科技成果本身也在不断走出实验室,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组数据显示,五年来,全省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以年均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提升,创新驱动真正超越要素驱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过去五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年均增长12.7%,真金白银推动创新发展;申请专利量累计57.6万件、年均增长17.7%;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累计增长超过2万家;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8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125%。

  2017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9%,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出7.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至12.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5%,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增长75.1%。

  动力结构的变化,带来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升。继2016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后,2017年,第三产业的占比继续提升至49.7%。

  从总体格局来看,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达16个、比2012年增加8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112个、比2012年增加27个,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50.7%、34.2%,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2.9缩小为2.51,区域、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加强。

  再过几天,从成都出发的航班将直飞俄罗斯圣彼得堡,到时从成都出发的国际(地区)航线将累计达105条,越来越多的国际(地区)航线将四川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前,已累计有30条出川大通道,将世界与中国相连。

  2017年,成都国际班列年度开行规模突破1000列。清脆的汽笛声,不仅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热闹起来,也成为联系四川与世界的桥梁。借助这些桥梁,近年来四川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截至去年底,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31家,16个国家获批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

  据此,有人断言,“四川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

  更美好的未来正在开启: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首次提出必须突出抓好全面创新改革、天府新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四项重点工程”。

  “这是四川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抓手。”专家表示,“四项重点工程”奠基四川长远发展的大格局,事关“五大经济区”建设和各市州协同发展,对于开辟四川发展新境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具有重大全局战略意义。

  一个发展水平更高、产业体系更优、创新能力更强、开放程度更深、市场机制更活、协调发展更好的新四川正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