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意味着什么?
本报制图/卢浩
“新机遇+新引擎+新范本”
□本报记者 梁现瑞 张岚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是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这是《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
选取一些区域,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系统性改革的先行先试,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具体到四川而言,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将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
对成德绵
实现大区域创新的“新机遇”
9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参会者不仅来自成都,更有不少人来自绵阳等地。这意味着这块“国家级”牌子的效应,将不止于成都高新区,而是要大力促进省内创新区域优势互补,推动示范区技术、产品、服务和模式输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此,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更是如此。
成德绵三市GDP总量超过14153亿元,占去年四川省2.85万亿元GDP的近一半。三地资源各有优势。
成都高新区是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绵阳是国家唯一的科技城,德阳是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科技产业化基地。
在这之前,三地更多是各自为政,各自的优势资源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如果能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则能够有效防止资源错配,实现跨区域的创新要素流动和聚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该区域带来全新机遇。
这正是全球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围绕“大区域创新”竞相布局,以培育区域组合优势为重点,从强化单个区域创新转向跨区域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正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竞争。
对四川
打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2014年,四川GDP总量达到2.85万亿元,同比增速8.5%,距离3万亿大关仅一步之遥。
如今,距离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实现“两个跨越”宏伟目标,仅有几年时间。问题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在换挡,动力在转换,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四川时不我待。
动力更替的转换期也正值四川创新发展的窗口期。2013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我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14年达到455亿元,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在电子信息领域,军工电子装备、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产业领跑全国;在航空航天领域,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等领域具备明显话语权,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尽管具有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机遇,但总体来看,四川经济转型升级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创新创业激情未充分激发等。
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就是完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可以预见的是,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将为我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注入强大动力。这是四川在新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对全国
提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范本”
“虽然今天才来,但之前已从很多渠道了解你们的特色,并不陌生。”9月6日下午,科技部领导走进位于成都天府新谷的蓉创茶馆,说了这样的开场白。显然,四川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验,已经随着一碗创业盖碗茶,飘到了北京。
8月27日下午,川皖两省科技改革创新工作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安徽省相关省级部门及16个地级市的有关负责人,就省级政府部门如何推动市县政府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何突破性政策等问题,向四川“取经”。
回望历史,作为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积极承担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等国家重要领域改革探索任务,从不同方面为国家推进改革发展探索了路径,为我省争取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打下了良好基础。
特别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四川积极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军民融合发展等3个专项改革试点,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
随着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推进,未来或将有“四川经验”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