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药材种植助推群众致富

29.07.2014  10:28

——记蜀地处处飘药香

  从都江堰、郫县、彭州、崇州等地的川芎,到双流、犍为等地的川郁金,阿坝、甘孜等地的川贝母,中江、平武等地的川丹参,绵阳、三台等地的川麦冬……无论春夏秋冬,走进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的四川省广大农村地区,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中药材如庄稼般在地里蓬勃生长,田野里处处飘荡着中药材特有的香气。

  近年来,作为传统中医药大省的四川,全力实施“名药战略”,积极建立中药材繁育和品种培育基地,并着力加强以川产道地药材、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川芎、川白芷、川麦冬、川贝母、川附子、川郁金等川产道地药材种植,使越来越多的道地药材品种进入国家和地方标准、越来越多的道地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提升了川产道地药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药材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创业致富,种药材发“药财  

  一畦畦青翠欲滴的防风铺满山坡,一垄垄姜黄挥舞着蒲扇般的手掌疯长着,一株株玄参手挽着手站绿了田野……这是盛夏7月,记者在四川省通江县松溪乡回龙场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看到的景象。在药材基地,退伍军人刘许、刘清东、向东正带领村民给中药材掐尖、除草、施肥,显得格外忙碌。

  刘许是回龙场村村民,2006年从部队退伍后,到蓉药集团和科创集团从事中西药销售工作,逐渐积累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和人脉。2012年4月,他回家探亲看到村里土地大量撂荒、村民们还主要靠务工维持生计,便辞掉工作,决定回家种植中药材。

  当年9月,刘许与同为退伍军人的刘清东、向东共同投资1300多万元,成立了四川万峰科技有限公司,在回龙场村流转荒地1100亩,聘请80多名村民,开始种植防风、姜黄、玄参、栀子、大栗子、桔梗、柴胡、菊花等中药材,并修建产业路6公里、水池6口容积5000立方米。在种植中药材伊始,刘许等就聘请蓉药集团、科创集团和四川九威阁公司的技术员来基地做技术指导,同时免费培养刘文周、李子美等12名技术能手。

  “去年底投产的400亩中药材收入达600万元,今年肯定能上1000万。”刘许兴致勃勃地说,公司计划到2015年种植2000亩,并成立圆顶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乡及周围村发展中药材3万亩,实现年产值5亿元。

  而在通江县龙风乡渔池梁村,80后小伙邓代杰种植的茯苓,也成了药材市场的香饽饽。2005年邓代杰高中毕业后,便外出打工,虽然收入不错,但每次回到老家看到破旧的房屋,看到邻里乡亲还像过去一样贫困,他的心情就十分沉重。2012年,邓代杰不再外出打工,决定留在家乡种植中药材,想为大家找个增收致富的好门路。说干就干,他四处筹钱投资60多万元,在村里流转了80多亩地种茯苓。

  渔池梁村村民邓益昌喜滋滋地说:“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来创业是好事,给我们增加了财富。邓代杰跟我们签订了正规的土地租赁合同,每亩土地付给我们300元租赁费,平时,我们还可以在他那里打工,他以每天不低于120元的价钱付给我们工资,跟在外面务工也差不多。”据介绍,目前邓代杰已注册成立了“通江县海鹰生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带动,下一步,邓代杰还将种植多个品种的中药材,壮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

  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四川省邻水县三古乡白水村,处处可见佛手、百合、白芷、地参等中药材。正在自家药园忙碌的白水村村民、药材种植户张国容十分感慨地对记者说:“我种的地参,一亩能卖5万元以上。村子能有今天,离不开两个人,一是村支书文岳清,一是大学生吴才兵。

  今年47岁的文岳清先后连任了5届白水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在思考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过去10余年来,他先后试种了百合、玉竹、板蓝根等药材,逐渐成为中药材种植行家。2012年,独自坚持10余年的文岳清迎来自己药材种植路上的“黄金搭档”吴才兵。

  今年32岁的吴才兵是白水村考出去的大学生,曾经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但是内心深处却希望有一番自己的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一个药材QQ群,几番交流下来,他感觉种植中药材效益很不错,于是开始在网上学习药材种植技术,并调研药材销售市场。2012年打算回乡创业的吴才兵与文岳清一拍即合,决定利用各自优势,合伙种中药材。随后,两人分头行动。吴才兵利用信息渠道多的优势,到绵阳、南充、成都等地考察种植项目,到重庆、山东等地跑市场,又到北京融资;而文岳清则在家协调流转约100亩土地,带领村民一起种百合。

  2013年,他们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260亩,除了百合、地参,还种植了佛手、白芷、养心菜等共7种药材,今年又把规模扩大到了500亩。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如今他们已成立了邻水县白水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邻水县恒瑞祥佛手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向农户提供种子、技术,并回收中药材,大家一起发“药财”。

   政府引导,种药材富群众  

  “以前,我们这里种的都是普通农作物,效益很低,一年辛苦下来也挣脱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我们改种金银花,收益比种庄稼翻了好几倍,大家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提到种植金很花的收益,四川省蓬溪县蓬南镇石门村的村民个个都乐得合不嘴。

  蓬南镇是蓬溪县的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为了给在家的农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四处考察,在该镇石门村社民段红明的引荐下,成功引进山东业主到蓬南种植金银花,并成立了石门金银花种植有限公司。据石门村村主任介绍,当初引进金银花种植项目时,许多群众十分反对,都不愿将土地流传出去。最后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该业主在石门村成功流传土地500余亩种植金银花。经过几年的发展,金银花的产量不断提高,今年每亩金银花的产量干花能达35公斤左右,这意味着每亩地能带来50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同时也解决了石门村的剩余劳动力。

  “为了壮大金银花种植项目,我们采用基地+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业主出资提供金银花树苗,由村上组织农民发展,公司统一收购。种植公司还对农户进行金银花种植技术培训与管理,这种模式得到了农户的大力支持。”蓬南镇相关领导介绍说,近期,该镇党委政府还将组织人员到山东金银花之乡考察,学习外面先进的种植经验,更好地发展壮大金银花种植项目,着实鼓起农民的腰包。

  在地处涪江沿岸的蓬溪县红江镇,由于水量丰富、日照强、植被好,为川白芷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农户种植川白芷延续几十年,给当地农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入。“我种植白芷已经有30多年的经历,不管白芷价格的高低,始终不减种植的热情和信心。”红江镇顺江村一位村民告诉笔者,他将邻居家没有种植的地,全种上了白芷,经过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再加上他的辛劳,白芷为他带来了不小的收入。去年,他种植了20余亩地的白芷,给他带来了1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

  目前,红江镇白芷种植面积已达5500余亩,分布在顺江、红江、部营等村,预计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扩大种植规模,使其种植面积达到8000余亩。红江镇党委政府针对农户热衷种植白芷这一实际问题,协调相关部门,想法提高农户种植白芷的科学知识,并邀请白芷种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知识。通过培训后,让农户掌握种植白芷的科学方法,将大大提高白芷的产量,使每亩白芷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

  红江镇领导表示,为了让川白芷在红江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同时更大地带给农户经济收入,该镇党委政府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在红江建立厂房,对白芷进行初加工,形成产业链,这样不仅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能使农户收入平衡,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在林下种猪苓,只投劳10多个,人均收入就有2000元,轻轻松松就能挣钱,你说我们啷个不高兴嘛!”在四川省南江县沙坝乡草坝村,村民陈芝奎见到笔者就开始叨叨。据了解,为推动农户增收致富,2013年沙坝乡充分利用丰富的山林资源优势,成功引进四川省中药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3000亩名贵中药材猪苓GAP示范基地,在林下大量种植猪苓、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基地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省中药材公司投入资金、种子,包回收,村民投入林地和劳动力,利益分红。目前,该基地入股农户23户103人,人均收入2000多元。

  通过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无疑为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四川已形成集药材规范化种植、现代中药研究、生产、商贸、医疗保健、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到2015年,该省将建成西部中医药发展的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区域中心,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记者何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