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教育扶贫织牢“三张网”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几天前,华蓥市高峰岩村的贫困学生小梓毓在父亲陪伴下,前往学校报到,除不交学杂费、免去营养餐费外,还获得每学期500元的助学金。同她一样的华蓥市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到大学,今年春季开学,均享受到相应的费用免除和助学金。
华蓥市全域属“四大片区”之一的秦巴山区,为让贫困学生人人都上学、上好学,华蓥市织密筑牢教育扶贫网络,建立健全扶贫扶智体系。
“2016年,全市156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所享受的资助金均已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华蓥市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马庆茂说,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因学举债。
织一张精准之网——
学校包村走访建台账确保不遗漏一个学生
去年起,高兴镇小学校长王小宁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叠厚厚的台账,上面记录了高兴镇马家嘴、枧子沟、宋家垭、葛马桥4个村和北街社区里所有贫困学生的情况。翻开台账,学生家庭成员、就读学校、贫困户属性、主要致贫原因、联系方式等,一应俱全。
王小宁说,自2015年底起,华蓥市每个学校均负责联系辖区内3到8个村,村辖区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帮扶,逐社逐户摸排统计贫困学生,“确保一个都不漏。”
扭住精准精确这个“牛鼻子”,华蓥市结合实际制订《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印制《华蓥市教育扶贫明白卡》,成立市、部门、学校三级组织领导网络,走村入户,核数据建台账,铺开一张精准之网,为帮扶、资助学生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信息。
按常规做法,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程序,一般由就读学校负责并公示。华蓥市最初也按此流程进行,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的本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贫困学生,在学校统计登记时不出声。”马庆茂告诉记者,比如,华蓥中学一对姐弟在不同年级,姐姐登记了,弟弟却没有。后来老师在走访时发现,弟弟因为怕同学嘲笑,而没有登记。
“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既确保数据准确,又能抚慰学生的心理?”为此,华蓥市采取两校互动的方式,即根据学生户籍地和就读地情况,明确教育扶贫的主体是包村学校和就读学校,实现互动帮扶。
由包村学校组建“进村入户宣教团”,负责走村入户,散发宣传单,解读明白卡,让家长明确教育扶贫的范围、对象、标准和程序,准确统计贫困学生情况。就读学校负责统计贫困学生在校情况,与包村学校核实学生家庭情况。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包村台账和就读台账,经与乡镇统计数据核实后,报至教科体局,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织一张兜底之网——
多元机制保学生资助全覆盖便民便捷家门前拿资助金
今年春节,华蓥市永兴镇乐山寨4组谢兴梅两个读大学的孩子回到家中,过了一个温馨年。“多亏了教育扶贫带来的好政策,不然,我两个娃娃不可能都顺利读上大学、安心学习。”
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供两个娃娃上大学,对谢兴梅来说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去年,市教科体局向谢兴梅家伸出援手,在9月开学前,按照明白卡的标准,两个孩子均享受到了入学学费、生活费、贫困大学新生资助等共计12000元补助,同时,每人还获得助学贷款8000元。这些资助帮谢兴梅解了燃眉之急。
2015年以来,华蓥市教科体局搭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帮扶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惠性资助网、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网、社会自主帮扶网”四大网络,保证贫困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零遗漏。
在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搭建帮扶网构建上,华蓥市特别将建档立卡幼儿午餐费全部免除,义教阶段学生营养餐自己负担部分全部免除。同时,免除普通高中、中职贫困学生在校住宿费,对贫困中职学生每学年给予1000元的生活补助等。
资助不仅限于建档立卡的家庭,华蓥对2014年、2015年已经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进行普惠性资助。
华蓥市还设立了3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专项基金,确保特殊困难家庭不因学举债。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教育扶贫之中,开展“献爱心、心连心”等多个帮扶活动。
不仅多网兜底,市教科体局还最大程度简化申领流程。
宋家垭村的青华,在华蓥中学念书。她告诉记者,过去申领资助金,需要村上写证明、再到镇上盖章,还要经过教育局审核。她父母在外打工,每次只能让爷爷办好,大老远搭车送过来。“现在好了,包村学校直接到家里来办,不用辛苦爷爷了。”
原来,华蓥市取消了原本流程,由包村学校为贫困学生填报资助申请表,并代家长跑村委会、乡镇、扶移局、就读学校盖章事宜,直接将学生享受资助金全额发到家长手中,并签字备案,不影响学生学习,不打搅家长务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拿到资助金。
织一张参与之网——
全员全程投入扶贫老师一对一结对帮扶
一有空就到贫困学生家庭转转,仔细询问学生的学业、辅导功课,已经是安丙小学不少老师的习惯。“自从开展老师包生工作后,老师们常自发到村社走访,通过‘一对一’交流联系,孩子学习进步了,笑容也多起来了。”校长蒋小东说。
“教育扶贫是项系统工程,学生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做好教育扶贫,必须全员全程参与到扶贫中,让贫困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真正感受到温暖和关怀。”马庆茂向记者介绍,华蓥市建立干部包校、学校包村、老师包生的“三包”举措,层层签订责任状,发动教育力量,全身投入到扶贫中。
干部包校,即由1名局领导联系5至7所学校,1到2名机关干部联系1所学校,机关干部须经常深入学校,深入家庭,督促指导学校严格落实教育扶贫责任。如果学校教育扶贫出现疏漏,将追究包校领导干部的责任。
学校包村,由每个学校联系辖区3-8个村,负责村辖区内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帮扶,保证贫困学生摸排统计等精准精确,贫困学生资助帮扶等便民便捷。
老师包生,即建立贫困中小学生、幼儿“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为每位贫困学生安排一到两名优秀老师定期家访,认真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等,让贫困学生安心上学。
深入到贫困家庭中,不仅温暖了学生,也让老师获益匪浅。高兴镇小学教师唐苗告诉记者,过去虽然知道班上哪些娃娃家庭贫困,但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多次深度家访后,她深切感受到孩子在贫寒家境下的努力、承担家庭重担的坚韧,“也开始清楚该如何帮助孩子,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
在全员全程进行教育扶贫中,华蓥市建立了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教育扶贫“月结季考年评”制度,评估结果纳入机关干部、学校、校长及老师的绩效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力、未按期完成任务的责任学校和责任人‘一票否决’。”马庆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