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700万元为老百姓“买服务” 武侯区“三社联动”创新社区治理
社工热情接待办事群众。
首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分享武侯经验
28日,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主办,成都武侯区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在武侯区开幕,来自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以及国内知名的社会组织代表、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区治理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把脉国内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论坛上,成都市武侯区分享了“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机制经验,与此同时,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和黉门街社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实地作了具体的案例展示。
“武侯区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社区治理的理念很先进,充分调动了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副区长王帅章深有感触。管理转型
社区政务事项向社会“发包”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决定生活品质和社会和谐的关键。社区治理如何开展,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这是首届中国社区治理论坛问诊的核心内容。
在武侯区“网格立体化、主体多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区治理全新实践中,来自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知名社会组织代表和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区治理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找到了一些答案。
2014年3月底,武侯区在探索社区治理方面再出发,一方面改革事权,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项目向社会“发包”,给社区彻底“减负”,去年已实现将下沉到社区的139项政务事项面向社会“发包”;另一方面是扶持发展多元社会主体,增强多元主体承接社区服务的能力。
武侯区民政局局长杨海平介绍,街道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法律主体和监管主体的责任,社区承担购买服务委托实施主体的责任,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通过委托、采购等方式承接政府下沉到社区的政务服务。为此,武侯区还制定了《区级部门下沉社区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目录》、《关于社区平台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准入标准(试行)》等1+7系列改革的配套政策。
2014年武侯区对外发布为老、助残、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文化娱乐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达315个,购买社会组织服务4500余万元,用于购买下沉社区政务服务项目的资金就多达3085万元。
今年武侯区进一步拓展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用于购买服务资金将达到5200余万元,其中用于购买下沉社区政务服务项目的资金将达3700余万元。人员转岗
社区协管员全转入社会组织
与社区治理事权改革一起动起来的,还有一场大变动——武侯区各街道共462名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集体转岗。
过去,由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岗位”,在这些“岗位”上,武侯区各街道共聘有462名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为居民提供服务。去年3月底,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的劳动关系全部调整到了社会组织,协管员的社区服务从过去的“服务行政化”向“服务社会化”转型。
武侯区区长在论坛上介绍,将全区462名原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与社区“脱钩”,全部“转移”到社会组织,实行社会化管理。社区工作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增强了工作动力提高了服务质量。
张秒曾是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的一名流动人口协管员,如今劳动关系已转入社会组织武侯区上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失去“半行政人员”的身份,他曾对个人前途充满迷茫。但现在他很有底气:“跟以前相比,我的工作变得更有针对性和专业了,不像过去那么琐碎。”更让张秒满意的是,尽管不再是“半行政人员”,但有更实在的回报,“工资待遇提高了不少,正准备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
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杨金惠告诉记者,“过去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比较强,缺乏服务意识。转变身份后大不一样,原来的社区综合服务协管员更好地发挥了服务的作用。”
此外,专业社工人才的“培育”在武侯区已常态化开展,包括社工人才的基础培训、高校专业培训、实践培训,仅2014年,武侯区开展的各类社工培训达到280余场(次),还建立了社会工作者待遇科学增长机制,加快推进社工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并制订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成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扎根社区服务的新选择。目前,武侯区全区社会工作者人数总量近1500人,其中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累计达285人。
武侯区玉林东路二号院的为老服务志愿者张永琳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掌握的助老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多,也缺乏老人救护方面的知识。自他们加入社区的睦林长者互助社以来,得到了系统化的专业助老培训。在张永琳的带动下,睦林长者互助社设立在玉林东路二号院的分支机构招募到了14名志愿者,志愿者亮出了身份,老年人有困难可以主动提出来,而不像过去,助老行动较为松散。服务转变
降低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
要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离不开调动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和社工的社会化参与主体,武侯区在引进专业品牌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上,还实施了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工程和专业社工人才“培育”计划,与此同时,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搭建了“社会化”服务平台。
“我区出台了《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 (试行)》,在全市率先取消社区公益性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前置审批,降低社区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杨海平告诉记者,武侯区降低了注册资金和会员人数,注册资金只需 3000元且会员人数只需 5人,办公场所也可以灵活解决,打破了制约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目前已有12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按此办法成功注册。
为了弥补本土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化不足等问题,武侯区还积极从沿海发达地区引入了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目前,武侯区已从上海等地引进10家品牌社会组织,他们与本土社区社会组织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有效地引领和带动了本土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
紧随其后,武侯区各社区相继成立社会组织居民服务中心,搭建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平台,指导和帮助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共存,如何有条不紊实现“三社联动”,真正实现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武侯区于今年3月底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社区两委职责依法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的通知》,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界限,充分保证社区自治组织的社会主体地位和基层群众的自治权利。
根据梳理,武侯区将社区党组织履行职责事项定为16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履行职责事项为18项,社区居委会依法依规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包括人口与计划生育、民政、社会保障等共计14大项123小项。凡属依法依规需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办理事项,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明确各街道、区级各部门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要求社区予以办理未列入清单的事项,社区也有权说‘不’。”杨海平作了补充解释。
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新居住户张宣群真切感受到了社区治理对辖区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她说:“过去缺乏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自己想学剪纸等技术也没有渠道,如今在家门口可以向社区下订单,专业的社会组织就可以帮助我们圆梦。”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