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厅召开全厅驻村农技员座谈会 厅农产品质监处(中心)凌秋育同志作交流发言

26.12.2017  12:39

编者按: 2015年8月,全省农业系统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凌秋育同志作为农业厅派驻金川县科尔纳村的驻村农技员,在扶贫一线无私付出、倾心帮扶,通过新品种引进、主体培育、技术培训等工作,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6年优秀驻村农技员。2017年12月25日上午,四川省农业厅召开全厅驻村农技员座谈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部署要求,交流总结两年多以来全厅技术帮扶和产业扶贫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一步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厅党组书记、厅长祝春秀出席会议并讲话。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舒军主持会议。现将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中心)凌秋育同志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现将他的发言稿转发给大家,供学习参考。


发挥驻村农技员作用  

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出好策、谋好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2015年8月,按照厅里和单位的安排,我被派驻到阿坝州金川县河东乡科尔纳村担任驻村农技员。下面,就我2年来的扶贫工作及体会向大家简要汇报。

我所帮扶的科尔纳村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高半山村,面积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850米,全村农业产业以传统粮食为主,产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低下。全村有74户2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31人,虽然贫困户数量不多,但是每户都有具体困难(主要是因病、缺乏劳动力),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帮助贫困村发展农业产业,是我们每一名驻村农技员的职责和使命。到村后,我陪同乡、村干部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畜禽圈舍了解情况。很快我发现:前些年村里主要发展云杉苗木,共14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在行情好的时候每户每年的收入达5万元。但是2012年以后,由于市场原因,苗木滞销,村民收入大幅降低。 经过进一步调查走访,我总结出制约全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云杉苗木很难找到市场,占用了大量耕地。二是农业生产方式小而分散,缺乏大户带动。三是种养殖技术落后,缺乏产业发展资金。带着这些问题,我主要围绕新品种引进、主体培育、技术培训3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个方面:积极引进新品种,助推产业结构优化 如何发展农业产业,特别是优化产业结构,我首先想到的是引进新品种。广泛咨询各方面的专家后,我了解到中药材种植成本低、市场前景广阔,很适合在高半山区发展。

但是引进新品种并不是喊几句简单的口号,怎么引进?多大规模?市场前景?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事情,一旦处理不当,不但产生不了效益,还会造成很多遗留问题,云杉苗木就是前车之鉴。在引进新品种这件事上,我和帮扶单位始终坚持科学论证、合理规划。2016年3月,我们邀请省中药材公司的技术团队到村考察,制定了可行性方案,并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经检测,村里基本满足中药材种植条件。 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村里不愿意放弃经营多年的苗木基地。为此,我们与村干部、乡亲们多次商议,最后找到了一个择中稳妥的办法: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村里提供土地和劳力,先建立试种基地,待试种成功后再进行推广。2016年6月,我们在村里建立起了2.5亩中药材试种基地,试种品种包括枸杞、半夏和羌活。今年5月,在综合评估产品品质、市场效益后,我们将枸杞作为主栽品种,以村集体经济方式发展40亩,目前已有少量挂果。今年10月,我们与宁夏枸杞作了对比,产品核心指标基本达标。随后,我们协助村里与公司签订了意向性收购合同,解决了产品销路的后顾之忧,预计2019年见效,将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近30万元。除了中药材,我们还协助村里引进西门达尔牛、苹果、青脆李等,助推全村立体式发展种养殖产业。

第二个方面:大力培育新型主体,扩大产业规模

村里原有养牛合作社2个,但据了解经济收成并不好,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二是养殖过于分散。为此,我与村里多次沟通,耐心地向他们讲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好处,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认可。随后,我们在全村养殖户中选择了一位带头人(阿金河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运用村里帮扶资金建立起了专业化的养殖棚圈,将周边农户散养的肉牛集中起来进行养殖销售。目前,发展社员23户,销售肉牛30余头,实现销售收入15万元。同时,我们借助川发展基金会的捐助资金,实施跑山鸡养殖大户建设项目,以大户带小户的方式培育养鸡大户1户,建设圈舍200平方米、放养地20亩,购置孵化器具1套。目前,养殖规模达1000只以上,出售800余只,实现销售收入10余万元。

第三个方面:着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

一是采取 请进来 的方式。 成立了由省、州、县农业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队,定期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针对中药材种植,组织省农科院专家全程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针对畜禽养殖,组织州上、县上专家实地指导,对日常管理、疾病诊断等进行培训。我们邀请省级学术带头人、二级研究员王淮老师亲赴养殖带头人家中指导,现场传授了养殖要点顺口溜;邀请省农科院张超副所长带领技术团队到中药材试种基地实地考察,并向村民发放了栽培技术手册。 二是采取 送出去 的方式。 凡是州上、县上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我们都积极争取名额,组织村民参加。组织5人参加藏区彝区贫困户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4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1人参加返乡创业培训班。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特别是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切实解决了很多种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受到村民的广泛赞誉。

第四个方面:注入人文关怀,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如果说培育种养殖大户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帮助贫困户就是雪中送炭,毕竟他们更是需要帮助和关心的人。我一直把6户贫困户作为帮扶重点,定期走访,了解近期生活情况。将贫困户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帮扶,每户县农业局补助500元。 对有基本劳动力的贫困户, 主要帮助其发展种养殖业,以贫困户曾小兵为例,指导其母亲修葺鸡圈,养殖土鸡60余只,每只通过川发展慈善资金补贴20元,养鸡食料为周边农户家的玉米。目前,已有50余只母鸡产蛋,出售公鸡30余只,一年增收1万余元。其余贫困户每户养殖土鸡20-60只,既充分利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副产品,又有力增加了贫困户家庭收入。 对于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 我们主要帮助其落实了低保政策,并入股农家乐参与分红,确保其脱贫致富。

同时,我们还采取多种方式,用心用情关怀贫困户,春节元旦期间送去了慰问金及米、油等生活用品;成立了村爱用助农基金,商请单位拨付6万元,用于帮助贫困户改善生活、发展产业;2016年9月,部分贫困户向我表达了缺乏产业资金的诉求,回到单位后我四处打听,积极寻求帮扶措施。最终在省疫控中心的牵线搭桥下,组织3家企业捐赠了牛、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价值4万元,解决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目前,6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其中5户已顺利脱贫,剩余1户将于2018年脱贫。

回望两年来的扶贫经历,虽然艰辛,却也收获很多,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首先,单位支持是根本。 技术扶贫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有来自村上的,有来自单位的,也有来自家庭的。每当面对困难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站着的是领导、同事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其次,转变身份是核心。 在单位,我们都是青年先锋、业务骨干。但是到了村上,我们的身份变成了驻村农技员,主要任务是配合乡上、村上开展工作,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亲力亲为,尽力做好。特别是关系到村民利益的事,一定多要与村干部多沟通、多汇报,多站在村民的角度思考,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再次,沟通协调是关键。 技术扶贫涉及很多方面,贫困户诉求各有不同,仅靠我们自己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善于收集、整理信息,充分利用省厅的资源优势,及时向有关部门、兄弟单位咨询反映,把乡亲们的诉求带出去,把好的政策和经验带回来。

以上就是我的汇报,如有不妥之处尽情批评指正。祝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新年快乐、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