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县全力打好脱贫攻坚“三大战役”

06.07.2017  08:13

 

自开展精准脱贫以来,九寨沟县将思想统一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背水一战”的认识上来,构建起“双组长”直接领导、“四大班子”全面参与、“十个推进组”具体负责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并建立常态化研究、片区化督导、痕迹化管理等制度,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高效运转。同时,该县打好联系帮扶全部覆盖、产业带动脱贫致富、四好创建激发内力“三大战役”,让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联系帮扶全部覆盖

九寨沟县是全省32个高原藏区扶贫重点县之一。精准扶贫工作刚开始,全县17个乡镇、80个县直单位的1700多名干部,便全部深入到全县120个村摸底子、找穷根,为贫困村、贫困群众建档立卡。通过建档立卡,该县准确识别出48个贫困村、1786户、6537名贫困人口。

结合双联行动和创新开展“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该县明确37名县级干部每人联系10户贫困户、184名科级干部每人联系3户贫困户、4839名党员“一对一”开展结对帮扶,落实人均收入高、资源禀赋好的48个“富村”结对帮扶48个贫困村,基层战斗力强的17个“先进村”结对帮扶17个“后进村”。同时,启动“百企联百村、百企圆百梦”主题活动,计划用1到2年时间,动员组织100余家涉旅企业对口帮扶100个贫困学生,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方式结对帮扶48个贫困村、1786户贫困户,实现联系帮扶全覆盖。通过干部经常性深入一线,一大批矛盾纠纷得到化解、群众困难得以解决,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通过走访了解,群众对走发展产业致富最为迫切、最为关心。”九寨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郭友林说。

为此,该县把精准扶贫的切入点放在发展产业方面,建立了1700余万元政府资金主导、民间资金全面参与的农业投融资机制,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采取“1+N”模式发展73个刀党、中蜂、特色农庄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重点发展7家优质本土企业,壮大15个无公害认证农产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贫困户创收增收,全面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截至2016年底,全县实现7个贫困村退出,3454人减贫(其中非贫困村12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5%,九寨沟县被评为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据了解,九寨沟县2017年度摘帽贫困村36个村,涉及贫困群众815户2957人,为了确保实现预期目标,该县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全面落实生产就业发展、政策兜底保障、医疗救助扶持、灾后重建和异地扶贫搬迁等五项脱贫攻坚措施,统筹整合涉农、22个专项扶贫资金2.7亿元,对标“1低3有”“1低5有”“1超6有”硬性指标对项目、资金进行合理调整,提升项目建设效率;整合组织、人社、扶贫等部门力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就业技能。

四好创建激发内力

今年以来,九寨沟县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持续改善乡村面貌,在加快推进340人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上,整合2732万元全覆盖启动36个预脱贫村新村建设,安排1600余万元改善72个非贫困村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达到乡村旅游接待条件。

白河乡岩米家村贫困户陈秀英一家生活的变化,得益于该县精准扶贫和“四好村”建设。陈秀英一家祖孙三人,女儿精神失常,孙儿还在读小学,常年的生活开支仅靠生态补偿资金、低保、养老保险等国家补助资金来维持,根本就没有能力来修建厨房卫生间,改善人居环境。如今,这一家人依靠党的好政策终于住进了新房子。

改善乡村面貌,不仅仅体现在村民住上好房子,更主要的在于养成好风气。

走进陵江乡岩里村,远远就能望见该村村民公约贴在墙上。“‘四好村’创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多注重物质形态,而‘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则立足精神层面,往往更有难度。”该县陵江乡人大主席 媛认为,村规民约的主要特点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它的执行主要靠道德舆论的力量,靠村民的自觉遵守。

自岩里村推出村规民约以来,村民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低级媚俗等不良风气,不赡养父母、不关爱兄弟姐妹等现象也逐渐消失。

如今的九寨沟县,无论是帮扶干部还是贫困群众,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推动全县脱贫摘帽持续奋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王吉玲 杨茂松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绵竹“两新”党组织打造脱贫攻坚生力军
  绵竹市积极引领“两新”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扶贫与移民
依托产业脱贫致富 贫困群众上演“变形记”
      ——走进南溪区聚焦扶贫攻坚纪实报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