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学子在遥感领域顶级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上发表论文

28.09.2016  16:08

近日,西南交大地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戴可人同学的学术论文 Monitoring activity at the Daguangbao mega-landslide (China) using Sentinel-1 TOPS time series interferometry被遥感领域顶级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简称RSE)正式接收,并在线发表。RSE期刊是遥感领域最顶级SCI学术期刊,在全球28种同类SCI学术期刊中长期排名第一,其2015年影响因子为5.88,五年影响因子为7.38。 

戴可人同学的研究成果是在西南交通大学地学学院刘国祥教授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Zhenhong Li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的。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戴可人同学曾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并开展合作研究。该研究针对世界级特大滑坡——大光包滑坡(属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的龙门山断裂带最大滑坡体),使用德国TerraSAR-X/Tandem-X姊妹卫星所获取的高分辨率SAR影像和欧洲空间局新近发射的Sentinel-1卫星所获取的SAR影像时间序列,基于InSAR及其时序分析方法进行了滑坡体数字高程模型计算与滑坡时空形变信息提取与分析。顾及大光包滑坡的特殊成因和Sentinel-1 TOPS获取模式沿卫星飞行方向存在多普勒频移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基于InSAR分析的巨型滑坡体体积计算方法和适用于Sentinel-1 TOPS数据的形变时间序列计算方法,有效解决了最新Sentinel-1 TOPS影像数据的配准难题,率先得到了基于多幅Sentinel-1 SAR影像的时序形变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引起大光包滑坡迁移体积达到1.189×10^9立方米;尽管汶川大地震灾难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大光包滑坡仍存在多处形变活跃区域,最大滑坡位移速度达到8厘米/年(如下图所示,引自所发表的论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遥感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是目前国际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由刘国祥教授领导的学校地学学院测绘遥感信息系InSAR研究团队瞄准地质灾害防治和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地震形变、滑坡、火山、冰川漂移、城市沉降和高铁沉降监测与反演为研究主线,一直致力于相关研究工作。近3年来,西南交大地学学院InSAR研究团队已在RSE期刊上连续发表了4篇有关InSAR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论文在线发表网址: http://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034425716303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