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杨正林教授团队再次在《Nature Genetics》发表论文

21.04.2016  11:06

  4月18日,医学院杨正林教授团队牵头并联合来自日本、新加坡、香港、广州的多家国际国内知名眼科中心,再次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上发表题为《A missense variant in FGD6 confers increased risk of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的学术论文。杨正林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医学院副研究员黄璐琳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员张侯斌为并列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et AMD)是全世界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分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流行病学统计显示,CNV和PCV二者各占近50%。到2040年,中国将有168万湿性AMD病人,其中包括约90万PCV患者。

  目前发现的湿性AMD易感基因均为PCV和CNV共有,尚没有一个公认的两种亚型独自特有的易感基因/位点,不利于PCV和CNV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PCV独特的临床特征提示,在群体遗传学上,PCV有可能具有与CNV不同的分子标记物,其病理机制也可能与CNV有所差别。由于以往的GWAS大样本研究,并没有找到特征性的PCV位点,提示有可能是稀有变异参与了PCV的发病机制。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杨正林教授团队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关联分析(whole exome sequencing and associated analysis)的方法,旨在寻找PCV的易感基因,探索疾病机制。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和随后的验证工作,该研究小组发现位于FGD6基因上的稀有变异,在氨基酸的第329位,由赖氨酸变为精氨酸,该位点与东亚人群的PCV显著相关,与CNV无关(3318例PCV,2457例CNV,以及9097例对照样本,)。随后,研究小组进一步在分子、细胞核动物模型水平探索了FGD6基因与PCV发病的分子机理。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对湿性AMD的常见亚型PCV的遗传学和生物学的了解,为进一步阐明PC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在临床上为PCV的分子诊断、早期干预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

  杨正林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疾病基因(以眼睛疾病为主)的鉴定和临床应用研究,已于2014年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题为《Common variants near ABCA1 and in PMM2 are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identifies two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at 1p31.2 and 10q21.3》两篇学术论文。

  杨正林教授是眼睛疾病基因领域研究的著名专家,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发表SCI论文70多篇。现为17个SCI杂志的审稿专家,多次应邀在国际国内遗传学和眼科学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2007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2008年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被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1年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入选四川省科技创新研究团队;2012年获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2015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Nature Genetics》是Nature杂志旗下子刊物,内容主要涉及遗传学、基因组学等,是遗传学领域的顶级杂志,SCI影响因子29.6。


论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