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地科院青年教师黄程在国际权威地学期刊《EPSL》上发表论文
近日,地科院青年教师黄程博士关于华南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古气候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顶级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是68种自然指数期刊之一(目前地学类仅有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Nature Geoscience四种期刊进入了自然指数期刊),近五年影响因子为4.966,位于中国科学院JCR分区一区,ESI论文地学类排名第5。
据黄程介绍,当今地球正面临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一系列的气候环境问题,由此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快速锐减,有科学家提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已悄然来临。由于事关地球生物圈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灭绝的过程和原因是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高度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然而,目前人类能观察的现代记录非常短暂,难以正确判断地球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危机。
其中,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F-F)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五大生物大灭绝之一,其致因一直以来悬而未决。气候变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F-F生物灭绝事件的重要致因,但是目前关于F-F之交气候变化的认识众说纷纭。
在此背景下,黄程博士在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古生代海洋重大生物事件》、青年基金项目《华南晚泥盆世F-F之交海水古温度变化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响应》以及“111”计划联合资助下,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龚一鸣教授和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Michael M. Joachimski教授开展合作研究,从广西桂林杨堤剖面采集的三百多公斤岩石样品中提取了上万枚牙形石标本,并通过TC-EA高温还原同位素质谱法分析了上百个牙形石氧同位素样品,以此建立了F-F之交高分辨率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变化曲线。
通过团队历时五年的研究发现,晚泥盆世F-F之交发生了两次大幅度的快速降温,该降温事件与F-F之交两幕生物大灭绝同步。结合现代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认为F-F之交的快速降温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该研究不仅填补了东特提斯海域古温度数据的空白,而且为探索F-F之交生物大灭绝的成因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通过地质记录中的生物灭绝事件的过程和成因分析,为研究当今地球环境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提供重要的借鉴。(地科院供稿)
相关研究论文信息:
Title : Did climate changes trigger the Late Devonian Kellwasser Crisis? Evidence from a
high-resolution conodont δ 18 O PO4 record from South China
Authors : Cheng Huang, Michael M. Joachimski, Yiming Gong*
Source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Volume 495, August 2018, p. 174-184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8302875
研究论文截图
来源: | 审 核: | 编 辑: | 曹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