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12时52分,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一场猝不及防的6.8级地震发生,山体崩塌、巨石翻滚,强烈的地震波快速向周边扩散。
这次地震烈度9度区面积达280平方公里,覆盖甘孜州泸定县、雅安市石棉县的7个乡镇,断路、断电、断水、断网的村落,散落在大渡河两岸。
迄今已七日。到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420余人受伤,5万余间房屋损坏,受灾人数达11万余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力量紧急驰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与灾害抗争、与时间竞跑,全力以赴救援生命、救治伤员,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抢通道路、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抗震救灾七天,紧张高效;抗震救灾七天,八方支援;抗震救灾七天,川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越是艰险越向前。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地震灾区必向新而生。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科学指挥,统筹调度,紧急驰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8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历经千辛万苦北上,为人民打江山。87年后,当地震来袭,四川迅速调集和统筹安排各种救援力量,千方百计守护灾区人民安全。
9月5日,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明确要加强震情监测,防范发生次生灾害,妥善做好受灾群众避险安置等工作。并请应急管理部等部门派工作组前往四川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配合地方开展工作,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李克强总理和王沪宁、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郭声琨、王勇、肖捷、赵克志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提出重要要求。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省委书记王晓晖第一时间连线泸定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了解灾情、作出批示,并委托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率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随后,前往应急管理厅召开调度会,对抢险救援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6日上午,王晓晖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泸定县6.8级地震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听取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汇报,对下一步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心系灾区人民安危,挂念灾区人民生活。省委常委会会议结束后,王晓晖即前往灾区调研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先后深入地震烈度达9度的石棉县新民乡、泸定县磨西镇,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实地了解灾情,在临时安置点、救治医院等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地震发生后,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立即赶赴灾区,途中对加强灾区道路交通管制、全力保障生命通道畅通作出部署。5日下午5时20分即在震中泸定县磨西镇成立省市(州)县、军地前线联合指挥部,扁平化统一指挥调度,全力搜救受灾群众,有序有力有效开展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率工作组抵达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战斗快速打响,国家和省应急救援体系高效运转。
严重灾情不断汇集而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Ⅲ级,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将省级地震二级应急响应提升为一级。
十万火急,救人!救人!从人民军队到消防队伍,从医护工作者到抢通人员,从党员“先锋队”到志愿者,来自四面八方的一支支救援队伍闻令而动、逆行出征。
震后6分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成都、德阳等7支消防队伍向灾区挺进;震后40分钟,省卫健委调度的国家级、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先遣队”出发;震后1小时40分,第一批救援车辆通过泸定收费站,全省高速公路开启抢险救援应急通道708条;震后3小时20分,甘孜州先期240名特警抵达震中开展应急救援;震后4小时40分,泸定县第一批重伤员转运至雅安市人民医院;震后5小时30分,震中磨西镇临时安置点亮起“第一盏灯”…… 余震不断、路断桥毁,挡不住救援力量星夜兼程的决心。到5日18时,“橄榄绿”“藏青蓝”“消防橙”“天使白”“志愿红”等紧急集结的各类救援力量达6500余人,并迅速扩到1.3万人。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指挥,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关键时刻豁得出、冲得上,顶得住。”抗击灾难,全省统筹安排,科学调度。按照前线联合指挥部指挥部署,各路救援力量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结合抢险救援、医疗救援、群众安置、交通保障、物资保障、安全隐患排查、治安维稳、疫情防控等不同任务分工,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信号中断、道路中断、供水中断……生命救援面临严峻挑战和极端困难!关键时刻,国家有关部委火速驰援。
空中飞来基站!在工信部指挥调度下,一架架大型高空全网应急通信无人机紧急起飞,与赶来的卫星基站车等一道,构建空地一体应急通信网络。
大型机械开道!交通运输部组织对灾区13484公里公路、3837座桥梁受损情况进行核查,协调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紧急启运装备物资支援道路抢修抢通。
确保饮水安全!住建部调配国家供水应急救援中心西南基地(绵阳)一体化应急供水车辆前往灾区,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地震灾区短缺什么,灾区群众期盼什么,国家有关部委就保障供应什么。
中组部第一时间从代中央管理的党费中向四川省下拨2000万元,财政部、应急管理部预拨5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紧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团中央组织紧急筹措4164万元款物支援灾区。
生活物资不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来3000顶帐篷、1万床棉被、1万张折叠床;电力保障不够,国务院国资委组织电力、通信、油气等行业央企紧急调配3000余人应急队伍、1400余台(辆)机械设备;次生灾害令人心忧,自然资源部派出专家指导做好滑坡、滚石等地质灾害防范应对,水利部每日会商研判水利工程震损排查和堰塞湖险情应急处置情况……倾力支援,增强了灾区人民战胜天灾的信心决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温暖灾区群众的心。截至9月10日17时,四川省本级接收救灾捐赠资金11.8419亿元;截至11日零时,甘孜州累计接收捐赠资金27162.35万元;截至10日17时,雅安市累计接收捐赠资金8909.82万元。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与四川人民风雨同舟,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救援救治保通保畅
从生命到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秩序
从身陷绝境到憧憬未来,从击碎生活到渐复秩序,生死竞速的救灾七日,每一天都惊心动魄。
抗击灾难,抢救生命是首要任务。挺进“孤岛村”,一幕幕舍生忘死的场景令无数人泪目:在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河上,滚落的山石呼啸砸入水中,与刚刚经过的救援冲锋舟擦肩而过;在得妥镇湾东村悬崖上空,西部战区空军某运输搜救团的直升机,以悬停吊救方式将被困人员接走。
转移受灾村民,英勇的救援队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深夜乘舟转运,用血肉之躯开出一条路,昼夜不停向前进。
这场水陆空齐发力的生命大救援,是新时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救援。截至10日14时,灾区累计搜救被困群众650余人、转移避险群众6万余人。其中,从空中、水路转运伤员、群众等2800余人次。
生命至上,救治伤员不耽分秒。震后2分钟,省卫生健康委立即调派甘孜、雅安两支省级高原卫生应急救援队伍28名队员赶赴泸定县,40名队员赶赴石棉县、汉源县开展紧急医学救援;调度国家级、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99名医务人员驰援泸定震中。
5日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转运伤员应急预案,连夜将8名伤员送到成都,组织包括重症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等专家在内的救治医疗组,对地震伤员进行多学科联合救治。
6日下午,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搭乘直升机前往石棉县王岗坪乡、草科乡救治转运伤员,转运途中立即展开对危重症伤员的紧急治疗。百公里之外,全省多家三甲医院启动远程会诊,通过“最强大脑”的碰撞,为伤员提供精准的救治方案。
多方力量汇聚,全省医院先后救治伤员420余人(其中危重伤10人、重伤39人)。截至10日14时,在院治疗260余人。11日,首批“9·5”泸定6.8级地震伤员从雅安市人民医院出院。
跑赢生命“接力赛”,更需打通交通“生命线”。从泸定县城到震中的最短“生命通道”通了!灾区不少公路依山而建,被高位崩塌的山体分割截断。5日下午,救援设备和大型机具抵达磨西镇,奋战27小时,抢通省道434线磨西至金光段。
道路抢通会战在灾区打响:公路勘察设计专家顶着不时滚下的落石,徒步沿路勘察,商定抢通方案;在石棉县通往磨西镇的省道217线上、在磨西镇通往海螺沟景区的X019线上,交通抢险人员操纵着挖掘机、装载机,在悬崖峭壁上“起舞”;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研发出的“BIM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应用大数据分析,为抢通保通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支撑;省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将动力舟桥组拼成船,航行大渡河,把大型机具送到断道处,多点开花、多处作业,为抢通省道217线开启加速度。
“路通了!”截至11日中午,除省道217线田湾河大桥至石棉界约7.2公里仍在抓紧抢通外,其他国省干线已畅通;累计排查出阻断的40条农村公路中,已抢通33条。
人在希望在,平稳有序的安置点受灾群众有了临时的家。
从5日当晚搭起帐篷、亮起灯,目前灾区共设置安置点124个,集中安置2万余人。其中,甘孜州设置安置点44个、集中安置1.7万余人,雅安市设置安置点80个、集中安置0.5万余人。
“手机有信号了!”8日18时40分,随着四川通信系统保障队员顺利开通石棉县新民乡双坪村移动通信基站,地震灾区20余个被阻断通信的行政村,除群众已避险撤离的2个村外,均实现通信网络覆盖。
“灯亮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累计调集2693名抢险队员、883辆车辆、267台发电机、14辆发电车、8台充电方舱等开展应急抢险。震后5天,甘孜州、雅安市等受灾地区37700户用户供电实现“应恢复尽恢复”。
10日,中秋节。安置在125个临时安置点的1.7万名受灾群众,度过了一个别样的中秋节。新民乡海耳村临时安置点的群众,邀请救援人员一起观看长征题材电影《勇士》,用当地特色“墩子肉”等菜肴,犒劳救援恩人。
安置点,不仅帮助群众渡过眼前难关,还给人以心灵抚慰。在泸定县得妥镇政府临时安置点,泸定县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受灾群众提供发放物资、就医就诊、紧急求助等服务。
在石棉世纪广场安置点、在磨西地震救灾安置点,一个个“青青儿童乐园”陆续开园,志愿者陪伴孩子们做手工、玩玩具,进行心理疏导。当前,四川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安置点设立了核酸检测点,免费为受灾群众检测核酸。
11日上午,泸定县得妥镇繁荣村机械轰鸣,10多台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等穿梭作业平整场地。作为泸定首个过渡安置点,这里将新建数百间活动板房。从帐篷到板房,意味着得妥镇受灾群众将从应急转移向过渡安置阶段转变。
灾后七日,在各方的帮助下,灾区生产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
从红军路到救灾路
精神力量继续引领灾区前行
“当年那支英雄的队伍又回来了!”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的200名官兵乘冲锋舟在大渡河上穿梭突进,奔向道路中断的得妥镇湾东村;武警四川省总队机动第二支队的50多名官兵徒步疾行,营救在磨西镇咱地村受困急需紧急转移的200多名群众……当一幕幕画面通过各种媒介传遍华夏大地,人们不禁欢呼,不断赞叹。
在泸定地震中,受灾严重的泸定县、石棉县,都曾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印记。87年后,在这条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路上,后来人继承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与无情的自然灾害奋勇搏斗,不胜不休。
这种精神,是破除一切险阻的勇往直前。“没有路,我们就是路。”8日下午,雅安消防员转移石棉县跃进村村民,抬着70多岁的瘫痪老人遇到道路中断的山路,几名消防员立刻趴在山地上,短短几秒,用身体建起一座“人桥”,让队友踩在肩背上,将老人成功转移。
“没有桥,我们的双手就是桥。”甘孜森林消防队员们翻山越岭徒步近3小时赶往磨西镇青岗坪村,途中遇到河流阻碍,队员们果断上山伐树,短短半小时内架起一座桥。
这种精神,是敢于拼上性命的无畏无惧。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一条飞悬两岸、锈迹斑斑的钢绳上,甘孜州公安局特警土登汪秋牙关紧咬,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挪动。他手中紧握的钢绳,跟87年前泸定桥上的铁索一样冰冷。没有人知道绳子会不会突然断裂,“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因为在河对岸,是数百名受困群众的期盼。”
这种精神,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念。在海螺沟景区近乎垂直的百米悬崖上,两名消防队员一前一后,护卫着一名幼童。孩子趴在消防队员背上,后面的消防队员取下自己的头盔,戴在孩子头上。两人小心翼翼地将孩子送出险境。在得妥镇湾东村,70多岁的王婆婆被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救出后感叹:“船工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从小就听过,今天是红军的传人帮我们渡过难关。”
沿途充满红色记忆的道路和河流,是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10余年来,先后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灾害给四川人民带来沉重伤痛,但也孕育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汶川哥哥”来了——9月6日,在得妥镇湾东村一个临时码头,消防员张自立救援归来,双手怀抱着一名婴儿,小心走上码头,略带疲惫又温柔的目光和怀中熟睡正酣的婴儿都令人动容。更触动人心的是张自立左臂臂章上两个醒目的大字——汶川。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张自立才6岁。14年后,作为阿坝州森林消防支队汶川大队的消防员,张自立奔赴震区,像曾经帮助他的解放军武警叔叔一样,向受灾群众伸出援手。
木里火灾英雄队伍来了——参与2019年3月30日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森林火灾的救火英雄,35小时星夜兼程,乘车、坐船、徒步,成为第一支抵达石棉灾区受灾最重的草科乡的专业救援队伍。
“铁娘子军”来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士戴丽坚守在震区一线。“没有路,我们就徒步进去!”地震后,她和同事们徒步10小时抵达草科乡。戴丽已久经救援“沙场”:2013年的芦山地震、2019年的宜宾长宁地震……一旦灾情发生,她都会主动报名,第一时间奔赴灾区。
老搭档们来了——石棉县紧急抽调曾经在新民乡、王岗坪乡、草科乡工作过的81名县级部门党员干部回乡参与抗震救灾,发挥其人熟、地熟优势,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这种精神,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患难与共,也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勇毅前行。
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得妥镇紫雅场村通信和交通中断,村里3个组与外界失去联系。村党支部书记张平连夜徒步翻过3座山,迅速组织村民自救。面对记者的镜头,42岁的张平有些害羞,一边叮嘱“不要露脸”,一边一瘸一拐地在山间念念有词:“每个人都要转移,一个都不能少。”
石棉县王岗坪景区震后电力、通信、交通中断,100多名景区员工携手自救,穿山徒步6小时“蹭网络”报平安。艰难脱险后,其中一些退伍军人又主动加入救援队伍中。
在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干部员工不仅积极自救维持生产生活,还接纳到王岗坪乡第一小学160余名师生,搭起“大岗山营地课堂”。
这种精神,是感恩奋进乐观向上的豁达情怀。在石棉县跃进村,地震中损失惨重的一位养牛大哥毅然宰杀一头牛赠给安置点,“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来帮助我们,我也要作点贡献。”
9月10日,恰逢中秋节和教师节,在海螺沟教育园区安置点,师生们在一张硕大的画布上写下自己的节日愿望。一名学生写着“重建美好家园”。
抗震救灾,从来不是“孤勇者”的奋斗,而是共克时艰、共赴危难的“人民战争”。
越是艰难,越要坚持不懈奋斗。
震区高速公路全线畅通、泸定至石棉旅游快速路抢通、40条断道农村公路抢通33条,通信水平全面恢复到震前水平,各安置点实现应急通水、物资供应充足……连日来,一个个好消息从灾区传回。这些消息背后,是灾区各级干部群众、各方面援助力量共同努力分秒必争的结果。
越是艰难,越要考验智慧定力。
9月7日一早,在灾区一处安置点,志愿者王晓波背起喷雾器开始消杀工作,帐篷里外,各个角落,一处也不放过。地震发生后,应对灾情疫情防控应急组在灾区赓即成立,疾控专家牵头制定多套方案,抢险救灾与疫情防控“两手抓”。
越是艰难,越要坚定必胜信心。
9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发出通知,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金融支持。两天后,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准备工作即将启动的消息从前线的新闻发布会上传出。这是重建信心的传递。在灾区,复课后的朗朗书声、施工现场的轰鸣声、安置点里的喧闹声此起彼伏,这是烟火生机的活力。
恢复重建美好家园,灾区必向新而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