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马鞍山41座烈士墓40座无名碑 9年仅2位亲属拜访英烈

31.03.2015  11:06

天府早报记者颜雪

开栏语

长存于闹市,却常年孤独。在成都众多烈士墓中,有一些墓碑鲜有人祭奠,墓碑后的人却从未被忘记。临近清明节,天府早报记者寻访城市森林中鲜有人祭奠的烈士墓,追忆冰冷墓碑下隐藏的那一段段峥嵘岁月、热活青春。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位于梁家巷附近的马鞍山烈士墓就是闹市中的“寂寞沙洲”。因“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川西军”41名烈士长眠于此,65年来,鲜少亲属祭拜。41座墓碑中仅一座后迁来的墓碑上有名字,其余40座均是无名碑。

40座无名 骨骸都已无法分辨

马鞍山路位于成都主城区东北部,长278米、宽10.6米,水泥路面,两侧多为楼房、居民区。

沿着道路走上十来米,是去年刚刚修葺一新的马鞍山烈士墓,该墓群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安落于此。不到200平方米的墓区里,41名烈士安魂长居于此——这里安葬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川西军为解放和建设大西南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

从建墓至今,经历65年,墓区内有明确姓名的墓碑只有一个,其余的40座墓碑都用“革命烈士”代替。

唯一一座有名字的墓碑是后头送来的,这位名为刘琍的烈士是一名飞行员,去世时只有26岁。每年清明,刘琍的战友都会为他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哀思。剩下的40座墓碑由于骨骸无法分辨,都是无名墓碑。

1986年12月,原成都西城区人民政府对墓区进行重修。去年9月份,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再次对墓区进行修缮。每个墓碑前增添一座大理石石碑,园内树木种类也从单纯的桉树增加到茶花、松树各类。

41座墓碑 仅知33位烈士姓名

50岁的阮中明是马鞍山烈士墓第二代守墓人,春华秋实,阮中明在墓园里扫墓9年。2006年,从成都电器厂下岗后,通过社区介绍,阮中明开始在马鞍山烈士墓园守墓。每天清早,步行10多分钟,提着扫把开始清扫落叶和尘土。

手持扫把,200平方米的墓园内独有阮中明一人,风吹得桉树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烈士们的故事,“这里安葬着41名解放大西南的革命烈士,骸骨都埋在这里,除了一座墓有名字,其他都不知谁是谁的了,纪念碑上统一写上了其中已知33位烈士的姓名。

在马鞍山烈士墓进园处,将已知的33位烈士姓名都一一刻出,他们是高义文、耿福堂、王荣会、刘琍等。

阮中明透露,65年来,几乎没有烈士家属来寻找这些英烈,“年代久了,我在这里9年只遇到过两个家属来探望,一位是戴锦瑞烈士的家属,另外一位是向逢春烈士的。

阮中明说,2010年,烈士戴锦瑞的哥哥找到马鞍山烈士墓,为了找弟弟,故乡湖北的他去过上海寻访未果,找了很多年终于获悉弟弟音讯:“戴锦瑞哥哥见到墓碑时就说,这么多年没有音讯,以前不知道在哪里,现在总算是了愿了。

之后几乎每一年,高龄的戴锦瑞哥哥都会在亲友的搀扶下,奔波千里来蓉给弟弟扫墓,直到去年身体欠佳才由侄儿代劳。另一位烈士亲属是四川凉山州人、向逢春烈士的侄女,在2013年来探访过。

阮中明透露,这里安放的英烈大多是青年,有的二十来岁,有的只有十几岁。“离家时年龄太小,还没有成婚,来寻亲的都是亲友居多。

■访客

3年多来每天最多七八人来访

在阮中明的每天工作中,除了清理打扫墓园,也要对来访人员做详细登记。值班室的一个工作本上,记录了从2012年至今的来访访客,每天多则七八人,少则一两人。

园内桉树树叶绿了又黄,访客名单却迟迟不见增多。阮中明透露,每年的清明节是祭奠高峰,几个高校学生和部分公司会来祭拜烈士,而平时更多人是路过好奇,真正带上鲜花而专程来祭奠的可能只有那两位烈士家属和刘琍的战友。

去年国家公祭日,到马鞍山烈士墓祭奠的访客多了一些。“我倒觉得没什么不同,这个日子,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吧!”阮中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