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 7万余能人茁壮成长
威远大力开展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
□记者 刘佳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从何而来?去年以来,威远县以结对帮带、农民夜校、实训基地为主要载体,在全县大力开展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培育了农村家庭能人7.2万人,占全县有劳动力的农村家庭总户数的48%,为精准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个贫困家庭只要有一个能人,就能促进其精准脱贫,但威远县农村人口外出较多,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家庭能人显得尤为必要,同时,家庭能人培养得好,可以吸引带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也为基层组织建设储备了一批后备干部。”5月11日,威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尤洪斌告诉记者。
搭建“三平台”筑牢能人培养主阵地
5月11日,威远县黄荆沟镇砚台村的1500多亩 “九叶青”花椒已经初挂果。砚台村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于2016年退出。花椒产业是全村的精准扶贫产业,采取BOT模式进行发展,头5年由业主以较低的土地租金流转规模种植,其中吸纳33户贫困户流转土地200亩,前5年每年流转费240元/亩,户均增收1450元/年。按照合同,5年以后农民要回收自种,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将不利于全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围绕 “2019年有劳动力的家庭实现一家庭一能人”的目标,去年以来,黄荆沟镇把砚台村花椒农业公园作为农村家庭能人实训基地,吸纳有劳动能力的20名贫困户在基地务工,人均一年可增收8000元。与此同时,创新采取 “培养能人为经济带头人、培养能人为党员、培养党员为能人、培养党员能人为村后备干部”的四大培养模式,新发展党员2名,择优选拔村民小组长5名,为312户农村家庭成功培育1名以上家庭能人,占有劳动能力农业家庭的45.2%。
在家庭能人培养中,威远优化农民夜校、实训基地、联系帮带“三平台”,筑牢能人培养“主阵地”。创新“五定三考”工作法,坚持“一校一定位”“一校一特色”品牌创建,突出精准施教、精准培养,打造省级农民夜校1个,市级农民夜校4个,县级示范农民夜校20所。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着力打造农村实用技术实训基地40个、农民就业上岗实训基地11个、农民创业辅导实训基地9个。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农村党组织,开展“扶志型”结对共建,针对帮扶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党组织,开展“结亲型”结对共建,确保结对帮扶取得实效。
立足“三贴近”增强家庭能人吸引力
“我们的农民夜校,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家庭能人的培养,培训效果非常明显!”威远县严陵镇兴家村村支书王桂兰是该村农民夜校的副校长,她告诉记者,通过农民夜校,不少农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例如,村上的致富能手余才明,就是在王桂兰的“传、帮、带”中,脱颖而出成为村后备干部,去年换届时,他成功当选为村副主任。
近年来,威远立足贴近农民实际需求、农业产业发展、和谐新村建设“三贴近”,增强能人培养“吸引力”。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因地制宜地开展符合农民“口味”的课程,增强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年多来,累计培育了128名农村经纪人,将154名农村家庭能人发展成为党员,把389名农村家庭能人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
此外,威远在农村家庭能人培养当中,坚持与第一书记工作业绩考核、职能部门考核、选优评选“三挂钩”,拴住能人培养“牛鼻子”。制定《第一书记管理暂行办法》《威远县农村家庭能人培养任务分解表》,完善“日督、月评、季比、年考”四位一体日常考评机制,坚持“半月送课下乡”制度,举办22期培训班,直接参培人数达1800余人,对完不成培养任务的部门,纳入年度目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