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亿换来农村新面貌
袁大昆
近年来,通江县抓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机遇,在三溪乡和诺江镇试点。通过“腾笼换地”,算好政府、农村、企业三笔发展账,引资1.7亿元,换来三溪发展新天地。三溪乡怎样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呢?“三溪模式”的三笔账给记者留下很多思考。
三溪乡地处通江东南角,全乡农业人口11649人,占总人口95.59%,人均年收入不足3800元。近年来,随着人口迁出及劳动力流动,废、旧、闲置宅基地日益增多,宅基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如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如何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向资本转变?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张良和说:“要以增减挂钩项目作为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抓手,作为城乡一体化、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载体,创新机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力争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三溪乡增减挂钩项目区涉及金碑、张家山和爱国三个村,通过招商引资1.7亿元,充分发挥拆旧建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节约集约利用三大优势,统规统建,一社一点,实施拆旧建新,拆旧地块145个,拆旧复耕739.03亩,净复耕574.33亩,结余挂钩周转指标614.65亩。硬化村社道路0.8公里,建设水渠3.5公里,铺设饮水管道7公里。整个项目资金政府基本是‘0’投入,建新点范围内全由投资企业负责,政府只投入了电力、道路等基础保障设施,回报的是新村新貌、人居环境改善、产业聚集、指标收益。
农民:
宅基地退出低成本得到高回报
在金碑村土龙坝安置点,5栋两开间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洋房坐落在山坳间,旁边的空地堆满了建筑材料,工人烧开水泡方便面。60岁的拆旧建新置换户屈养学正是工人中的一员。
“屈老汉,这下你搞安逸了,你那800平方米的土墙房子换2套146平方米新房,要补3万差价又以工钱相抵,不掏1分钱,住了两套新房。”旁边的工人羡慕地说。
安置点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科学选址,合理规划。改变了拆旧区内村庄建筑杂乱无序、田块零散的现状;完善了基础设施、医疗、健身等服务设施;形成环境优美,整齐规范的新农村景观。
村民对腾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种上了花椒,建立花椒产业合作社,建成了张家山、金碑村、爱国村青花椒产业环线示范片,发展青花椒种植大户10户、发展家庭农场主3户,栽植青花椒500余亩;引进一家青花椒企业,收购花椒就地初加工,项目区每年可增加农业收入900余万元。
企业:
立足双赢高投入实现高回报
“对于增减挂钩这个新生事物,我们公司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三溪乡是我们的开局之作、关键之战。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民意,实行暖心、贴心、放心‘三心’工程,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看到我们的诚意。”投资商四川鼎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锐介绍。
有投资就要有回报。三溪乡结余的土地周转指标,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后,通过县政府回购,既满足企业投资收益,又有效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问题,促进集体土地资源要素向资产和资本转变,使农村宅基地权利人享受到增减挂钩带来的红利。
目前,项目所有安置点主体建设已竣工,正进行风貌打造和附属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安置点农户已搬进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