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45个深度贫困县 三年减贫44.6万人
(本报记者 李淼 侯冲 整理)本报制图/朱濉
本报讯(记者 李淼 侯冲)“省上厚待彝区,州上又厚待极度贫困村,要不是一级级给特殊支持,全村1100多名贫困人口不可能去年就全部脱贫。”8月15日,看到省上专门开会部署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新闻,凉山州西昌市磨盘乡蘑菇村村支书阿劣苏里惹给记者掏心窝子。
当天在蓉举行的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透露,三年鏖战,彝区藏区45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底的118.5万人减至2016年底的73.9万人,三年减贫44.6万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凉山筛选确定188个极度贫困村,给予重点扶持,一村一策制定脱贫方案,着力精准滴灌。极贫村之一的蘑菇村,不仅修起水泥路、建成彝家新寨,还种上1000多亩生态马铃薯,年人均收入达4300元,一举摘掉极贫村帽子。截至2016年底,凉山已有22个极度贫困村退出。
蘑菇村摘帽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精准部署。我省不仅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更是从一 开始就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在总体谋划上作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重大判断。“回过头来看,四川这些年始终把彝区藏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与中央部署是一致的。”省脱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彝区藏区45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省比例达27.2%。为了啃掉深度贫困“硬骨头”,近年来,我省端出整套支持政策,采取系列务实举措,全力攻坚。在政策举措上,在彝区推进“十项扶贫工程”、落实17条特殊支持政策,在藏区推进“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在工作安排上,下足“绣花”功夫补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短板,连续实施两轮“三年交通大会战”,新建改建通乡通村公路3.35万公里,累计建成彝家新寨780个、藏区新居1148个,全面推进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15年免费教育和“一村一幼”建设,还针对凉山特殊实际扎实深入开展禁毒防艾、计划生育等工作;在力量摆布上,安排19名省级领导、123个省级部门联系指导彝区藏区,建立省内对口帮扶机制,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扩大到彝区,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在时序进度上,按“先易后难”原则,把深度贫困县摘帽时间往后排,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更扎实深入。
原标题:45个深度贫困县三年减贫44.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