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破获特大通讯诈骗案 500多人被骗710余万

23.07.2015  13:02

        成堆的涉案赃款

        收藏品骗局的连环圈套

        第一步:网上购买消费者资料。这些消费者曾经购买过收藏品。

        第二步:冒充拍卖公司工作人员向受害者打电话称,受害者的藏品非常值钱。

        第三步:代为拍卖收“手续费”。

        第四步:忽悠受害者办卡,交各种费用。

        两年时间里,具有大学学历、76岁的孙淑君以及工程师退休的老伴李荣强疯狂购买收藏品,花费超过10万元,却从未等到收藏品公司承诺的回购(成都商报曾报道)。昨日,两位老人的家人前往当地所在的天彭派出所报警,民警来到老人家中,经过劝说,老人表示再也不买收藏品了。

        家人无计可施 向派出所报案

        昨日中午,孙淑君的儿子李先生来到天彭派出所报案,希望寻求警方的帮助。李先生情绪激动:“我们子女说的,他们从来都不听;那些陌生人打来电话,让他们买东西,他们却都相信。老人自己省吃俭用,一个月一千块都用不到,省下的钱,却全部拿给骗子了。”他希望能够借助警方的力量,追回部分购买收藏品的钱。

        派出所王警官为李先生做了详细了笔录,之后,王警官和另一名警官来到孙淑君的家中。

        见有警察前来,孙淑君拿出了自己购买的收藏品,经过民警的劝说,她认识到自己购买的收藏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假货,但她仍然坚信,之前跟她约定要来回购或者代为拍卖的工作人员会按时出现,并拿给她回购款。

        民警苦劝 老人仍不相信受骗

        “北京有个拍卖品公司,说要帮我拍卖,我交了380元钱,他说周四会过来;还有一个赵老板,他说的8月12号来我这,出15万购买我的藏品。”孙淑君说。她所说的赵老板想要购买的藏品,是她自己花2000元在一家收藏品公司买的。“你觉得你花2000元买的东西,别人会花15万来买吗?有这个钱别人不赚,为什么拿给你赚?”民警反问她。

        经过沟通,孙淑君向民警和在场人员保证,再也不购买收藏品了。“今后我再也不买了,骗子太多了。”她说。但对于之前承诺过要来回购收藏品或者代为拍卖的工作人员,孙淑君仍然相信他们会来。“他们说了会来的,我要等到8月12日,看他们来不来。”她说。

        孙淑君仍然在等待。“如果过了8月12日,他们没来,我会带着这些藏品,再来派出所报警。”孙淑君说。

        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人年龄越大越易受骗

        保健品推销、电话营销、收藏品推销……当今社会上的诈骗案件,有很大比例都是以高龄老年人为目标。为什么老人很容易成为诈骗受害者?

        据报道,香港教育学院的李田园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海伦·冯通过分析来自38个国家的样本资料,他们发现年龄与信任感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年龄越大信任感都显著提高。

        2014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87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3%的受访者发现当下针对老年人的骗局非常多,同时有94.2%的受访者感觉身边的老人容易上当。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老年心理研究专家王大华博士认为,老年人心理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在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其次,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再次,老年人面子观念强,自尊心强,希望在退休后花钱投资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他人的赞许。